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将戏剧从仪式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通过对悲剧英雄人物的塑造,向民众传播不惜牺牲和勇于进取的英雄精神——戏剧承担着传播英雄精神的作用。
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通过让男孩在修道院中表演《圣经》故事的方式开展宗教教育——通过戏剧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教育。
16C,英国伊顿公学和威斯敏特公学校长尼古拉斯·尤德尔主张在学校用喜剧开展教育活动,自己写剧本。
1906年,埃尔西·福格尔特建立了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通过戏剧进行语言教学。
·本阶段没有明确的提出教育戏剧/戏剧教学法等教育戏剧的概念
1912年,哈丽特·芬利·约翰逊《教学中的戏剧方法/戏剧方法之教学》
·最早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将课程主题戏剧化,戏剧教育“工具论”的开端。
·着重在借助戏剧来提升学生对于科学、人文以及艺术科学的兴趣。(重点还不在戏剧教学)
·采用表演与游戏结合的戏剧教学法进行英语课程教学。
二战后,英国普遍弥漫着“国家再生”的理想化浪潮,社会表现出普遍的对于“回归个性与重新肯定童年温暖纯洁的特质”的渴望,社会大众通过教育戏剧来治疗社会心理、发展学生人格充满了期待,因此为教育戏剧进入正规的学校体系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逐渐拓展到了中学教育与教师培训的理念,但仍然作为一种工具存在,而并非专门教学生演戏。
1954年,彼得·史莱德《儿童戏剧》,以“投射性扮演”“人物性扮演”两个概念, 详细描述了儿童在教育戏剧中独特的学习过程。
1964年,布莱恩·威《通过戏剧发展》,提出教育戏剧是为了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而非以戏剧展演作为教学目标。
·这两本书为教育戏剧进入正规的学校教学体系点零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1930年温妮弗列德·瓦德《创造性戏剧活动》,全美中小学戏剧教育的基础性教材。与英国不同,创造性戏剧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多强调儿童在创造中构建的概念。为日后戏剧教育在美国作为中小学单科课程奠定了基础。
20C70S后,英美涌现出一大批教育戏剧的研究者,并且推动着教育戏剧理论逐渐 走向成熟。
桃乐丝·西思考特,认为戏剧应该作为一种教学媒介,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学习 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其所强调的“专家的外衣”——以专业人物的身份进行角色扮 演活动,通过专业人士的服装、角度、角色、应有的专业方向、知识、技能,来挖 掘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解决困难、完成任务,目的是使学生能持有专注以及理性 的态度进行角色扮演,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加深学生对未来社会的认识,帮 助学生自我实现。“教师入戏”——是专家的外衣的一种实现形式。等方式被教育 戏剧界广泛采用。
盖文·伯顿《迈向戏剧教学法的理论》《戏剧作为教育》
·两本书对教育戏剧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提 出了四种教学模式:;练习、戏剧性扮演、剧场、以戏剧来理解
大卫·洪恩布鲁克,在他的书中提出教育戏剧仅仅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太过于狭隘,教育戏剧的本质应该是艺术教育,学校应该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系统化学习。(出现了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分开)
约翰·萨摩斯,教育戏剧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应该拥有更加广阔的应用领域。
美国国会1994年通过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中小学通识戏剧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核心体系课程体系。《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每一名青年美国人有应该在艺术上知道并去做》,将戏剧正式列为与音乐、舞蹈视觉艺术并列的核心艺术课程体系,详细规定了从幼儿园到12年级各个阶段学习的内容标准和成就标准
乔·温斯顿:重点探讨儿童戏剧对于德育的重要价值与实施路径。
大卫·戴维斯:在盖文伯顿的理论基础上强调反应教育戏剧的实践,教育戏剧的视 野应该涉及社会、政治等多个领域。
卡梅尔·奥沙利文:重点关注早期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的教育戏剧开展方式与作用。
英美之外的很多国家以法律条文的方式将戏剧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体系中
·澳大利亚国家课程评估和报告委员会颁布《艺术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将戏剧列为 与舞蹈、影视艺术、音乐和视觉艺术并列为五大学科领域的课程之中。
英国教育部已经将戏剧纳入普通中等教育证书的考核课程,并规定学生必须至少学习一个完整充实的表演剧本和至少两个截然不同的完整片段,并且在学习的基础上要参与两次演出,设计一个演出计划,编写一个表演剧本。
20C初,张伯苓、陶行知等教育家曾经开展过将戏剧融入教育的尝试,并强调以戏剧为教育手段进行“人格教育”的理念。(但没有理论支撑,并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教育戏剧)
·1986,天津师范专科学校吴亚芬老师通过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来使学生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校师生排演了大量课本剧。
·朱以中老师在此基础上率先提出戏剧为教育服务的概念。
·1995,杨德勇老师在传统中小学戏剧法的基础上 探索出戏剧导演实践教学法。
·2013,上海举办首届中小学戏剧(课本剧邀请赛)
·1984,中央孙家琇教授:《关于英国的TIE》国内教育戏剧的研究开山之作。
·1990,华文老师:最早提出了戏剧教学法这一概念,并在介绍英国戏剧教学法的论文中首次使用教育戏剧一词。
·1990,谢德裕:通过课本剧来培养学生审美,在自编自演中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
·1994,中戏路海波老师:介绍加拿大中小学教育戏剧方面的探索以及教育戏剧师资培训的经验。
·1995, 杨德勇老师在传统中小学戏剧教学法的基础上探索出戏剧导演实践教学法;于红英老师翻译美国的《日托和早期教育》期刊中的文章第一次在国内介绍了美国的创造性戏剧教学方法。
·1997,李婴宁《英国的戏剧教育和剧场教育》第一次明确使用了教育戏剧这一概念,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戏剧第一人。
·1997,余理明、顾耀民,翻译加拿大创造性戏剧倡导者韦爱诗教授有关的创造性戏剧作用的文章,最早系统的向国内介绍了加拿大地区教育戏剧的理念。
·1998,香港前教育署署长李越挺《戏剧在教育上的路向》,最早深入地谈及戏剧在教育中的功能。
·1999,大卫·戴维斯,赴上戏开展为期三天的讲座和戏剧工作坊,成为第一个在我国进行教育戏剧讲座的国外专家。
·2002,上戏曹路生老师《香港教育戏剧》一文是国内最早以教育戏剧为题目的期刊文章。
·2003-2004,台湾艺术大学张晓华教授,是当前中文地区教育戏剧研究的开创者。《创作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是中文地区最早系统性介绍教育戏剧理论的专著。
《中小学戏剧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对浙江省中小学戏剧教育开展的状况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我国最早关注中小学戏剧教育实践状况的文章。
《初中开设教育戏剧活动课程初探》,最早在国内系统介绍教育戏剧在中小学具体实施方式的文章。
申请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以教育戏剧拓展”与深化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研究。该项目成为我国第一个纳入政府计划的教育戏剧科研项目。
《戏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部系统性论述教育戏剧理论与实践的专著,主要是成果介绍,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上戏是中国最早开始关注教育戏剧师资培养的高校,李婴宁老师是我国最早关注戏剧师资培养的知名学者。
·2005,上戏在文学系开设艺术(戏剧)教育专业。
·2008,北师大马利文老师,申请到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应用戏剧教学法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实验。”
·2011,戏剧被纳入我国《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未完整规划)
·2011,成立香港教师戏剧会有限公司,以非盈利的慈善机构性质来推动本土学校开展戏剧教育活动。
·20C60S,引进美国创造性戏剧,然而由于校园戏剧比赛的风行,使戏剧教育成为教师负担,戏剧的教育性大大缺失。
·2000,台湾教育部在《国民教育与九年一贯科恒暂行纲要》中具体规定了表演艺术课程的课程目标与分段能力指标等内容,表演艺术正式纳入台湾中小学课程体系,戏剧作为表演艺术课程的主要开展方式也得以受到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2005年后,一大批台湾的教育学者与实践工作者开始系统总结与探讨中小学教育戏剧开展的经验的问题。
李婴宁《英国的戏剧教育和剧场教育》第一次明确使用了教育戏剧这一概念,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戏剧第一人。
1999,大卫·戴维斯赴上海戏剧学院开展为期三天的讲座和戏剧工作坊,成为第一个在我国进行教育戏剧讲座的国外专家。
2002,上戏曹路生老师《香港教育戏剧》一文是国内最早以教育戏剧为题目的期刊文章。
2005,上戏在戏文系开设艺术(戏剧)教育专业。是中国最早开始关注教育戏剧师资培养的高校。要求学生在编、导、演、剧场】教育学、教育戏剧等领域进行研究和实践,以培养学生在社区、幼儿园、中小学、高校、社会培训教育机构等地从事戏剧教育工作为主要方向。
2010,上戏张生泉教授《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是大陆第一部系统性论述教育戏剧理论与实践的专著,主要是成果介绍,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开始策划京剧折子戏《孔门弟子》,2010开始演出,后来改为韵剧。(教育示范剧的开始,前身)
上戏招收全国首届以培养中小学普及性戏剧课师资为目的的戏教本科生。
学生:1.0-让每个学生在限时限刻的课堂上都动口动手参与艺术创作,人人参加艺术实践。(普及)2.0-先从模仿入手练习发生、台词、形体,再过渡到分组排练,一步步学着精选范本进行角色表演,探索。模仿成功再来原创。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剧目(普及--精选)3.0-帮助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要,也为了满足人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改善、提高人的表达和交际能力的作用。·增强团队协助能力,学习从无到有创造新的世界。]
学校、老师:让戏剧课成为与音乐、美术课同等地位的艺术课程。为普及性的中小学戏剧课培养教师。
国家:响应国家提倡加强美育教育的号召。让戏剧课实施课程化管理——教材
社会:改革开放和社会民主化的需要。媒体时代、市场经济使得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人在他人面前表演[·大学生求职·市民摆摊卖货·政治与司法的表演]
学生:自我表现需求的觉醒(关键)。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过去传统的艺术课程的局限性。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