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平民英雄表现家国情怀,既具有人文情怀又展现时代特色
齐鲁文化中的精神脊梁
在鲁剧中,往往能看到人物对于山东精神的塑造和呈现,他们或是自强不息,或是崇尚气节,抑或是有胆有识,让观众能够从山东故事、大地故事中,读懂蕴藏在齐鲁山水间的家国情怀。
《闯关东》里,朱开山一家的坎坷与坚韧,浓缩了山东人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南下》紧紧扣住gm情怀下的个人命运,成功塑造了一批始终走在路上的“南下干部”;《沂蒙》中,普通农民拿起农具冲向敌人时,不协调却坚定无畏的动作,展现出平民抗战英雄画像……一个个低调朴素又情感真挚的人物形象,共同撑起了命运的重量。
生存博弈下的人性温度
在特定历史空间中,百姓们那挣扎、坚守、成长的缩影,折射出坚韧、善良、团结的品格,让观众与祖辈的生命经验对话,与mz的文化情感相连。
《我们的河山》从1937年山东沦陷开始,跟随剧中抗日青年的脚步走进沂蒙山区,感受他们在战火中发动群众、向死而生的历程;《生万物》则将镜头转向鲁南大地,通过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展现国难之际百姓“毁家纾难”的家国担当。生存的艰辛与人性的光辉,在信息喧嚣的当下,依然能够击中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审美趣味里的时代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对电视剧的创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鲁剧创新表达形式,比如在主流题材电视剧中加入了轻松幽默的元素,试图在活泼诙谐的氛围中将主流价值观传达给受众。
《安居》以温暖、清新且不失幽默的笔触,聚焦民生热点,充满人文关怀,获得了“新时期中国棚改第一剧”的美誉;《父母爱情》将几十载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夫妻生活拍摄得细腻、真实。当主旋律的厚重和大众艺术的通俗有机相融,鲁剧就化身为承载喜怒哀乐、见证时代变迁的鲜活载体。
不同类型的鲁剧之所以频频“出圈”并非偶然,而是山东立足文化大省优势,释放出的“乘数效应”
甘当影视企业的“店小二”
近年来,山东深入实施“齐鲁文艺高峰计划”,先后《关于加快推动广电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鼓励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十项措施》等政策举措,覆盖影视创作生产、市场培育、税费减免、消费转化等全业态。
构建起全省“一张网”的影视摄制服务体系,比如为影视机构提供政策咨询、拍摄取景、服化道美等“一站式”服务;大力推进“免证办”“减证办”“提级办”,大大提高了鲁剧在生产、制作、上映等各环节的效率
塑造剧本创作的“强内核”
山东文化底蕴深厚,一直以来,鲁剧从儒家文化、齐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山东既有耕海牧渔的豪迈壮举,又有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这为鲁剧“温暖现实主义”创作提供了丰厚素材。山出抓好剧本创作,主动出题、积极谋划、系统推进,推动形成持续创作高峰和传播热潮。
比如,《大染坊》彰显了企业家为振兴mz工业殚精竭虑的气概;《钢铁年代》展示了老一辈建设者的奋斗历程和时代精神;《小小飞虎队》打破了央视一套黄金档连续多年未播儿童剧的纪录。这些优秀剧本以厚重、大气、朴实的风格征服了观众,印证了鲁剧创作生产的实力。
用好先进技术的“新引擎”
当前,新技术已成为影视产业迭代升级的新引擎。山东加快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数字人、音视频智能制作等技术推广应用,不断赋能鲁剧的创作生产。
比如,利用AIGC推出《荆轲刺秦王》《完璧归赵》《二桃杀三士》等精品微短剧,以及《诗书趁年华》《幻彩青岛 好客山东》《铸梦深蓝》等优质高新视频;运用VR/AR技术制作《节气小精灵》《动车侠·未来高铁城》等动画片,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视听体验。
鲁剧变化的是表达方式和题材类型,不变的是对精品意识的追求和坚持。在收视一路飘红的同时,鲁剧这一地域文化品牌还可以擦得更亮。
让观众变游客
一部《南来北往》使潍坊的坊茨小镇成为热门打卡地,一部《国色芳华》推动菏泽催花牡丹销售额增长了33%。当前,影视不仅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也让“爆红一部剧,带火一座城”成为可能。
鲁剧可以在多维创新融合中,转化为提振消费、拉动发展的火热动力。比如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经过多年创新发展,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影视、红色旅游的有机融合,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红色影视剧拍摄基地和红色教育、红色旅游基地,年均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次;还如青岛藏马镇依托东方影都,将村庄、田园免费开放给剧组,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收入增长,实现了“剧组进村、游客进镇”的良性循环。
让“横屏”变“竖屏”
近年来,短剧迎来蓬勃发展,正在重塑我们的内容消费习惯和创作方式。山东策划推出网络剧《不完美受害人》《云襄传》、微短剧《法官的荣耀》《那一年》等一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网络视听作品,全力塑造“网络鲁剧”新优势。
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山东、了解山东,“网络鲁剧”无疑是一个崭新窗口。比如,山东持续优化提升现有影视基地功能,加强烟台1861文化科技产业园、青岛崂山区凤鸣微短剧基地等微短剧摄制基地建设,吸引省内外微短剧创作团队来鲁取景拍摄;通过举办“美好山东”短视频大赛、“微短剧+”创作计划等,探索以短剧赋能产业,以故事传播价值,助力山东文化破壁出圈。
从“溯源”到“出海”
近年来,《经山历海》《三泉溪暖》《南来北往》《幸福草》等一批精品鲁剧在央视热播,生动刻画了大潮中的百姓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赢得口碑,更在国际上展现独特魅力。去年以来山东先后有31部影视作品“扬帆出海”、走出国门,《三泉溪暖》日语版已确定今年在日本东京电视台播出。
只有心怀真诚,去挖掘土地上、时代中、百姓间的故事,才能让国内乃至国外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厚重。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优秀影视剧作纵使历经岁月沧桑,依然能够抚慰人心,鲁剧“能打”的本质仍在“坚守”与“匠心”。期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鲁剧,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的影视精品,将齐鲁文化、中华文化传递给世界,跨越代际和国别,引发广泛而持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