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单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一般大众今年最应该关心的,并不只是“通货膨胀”数值会到多少?反倒应该是“单一国家的经济成长率会有多高”,以及“单一企业的获利、盈余有多少”?
为什么通货膨胀还不是投资人最应该担心的主题?这是因为如果经济成长率或人民的财富成长速度,能够大于物价上涨的幅度,对民众及财富的伤害可能就不致于太大。
例如著名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比较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之后,选择了通货膨胀。他曾经说过:“通货膨胀不公平,通货紧缩不聪明;只要不是德国那种过度通货膨胀,两害相比,还是通货紧缩的害处更大”。
过去,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就像翘翘板或钟摆的两边,而政府财经单位则是利用各种经济调控的手法,让其中一边荡到另外一边。但是,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之后,却让世界各国陷入“经济停滞、失业率增高却伴随着物价上涨”的“滞胀”局面。
为了抢救经济,各国政府及央行无不透过“积极撒钱”的方式来“救市”。其结果,不是造成“通货紧缩(经济衰退+物价下跌)”,就是“通货膨胀(经济仍维持成长+物价上涨,但如果物价上涨幅度失控,很可能引发恶性通膨)”,再来则是“滞胀(物价上涨+经济衰退)”。
现阶段,日本可以算是最明显的通货紧缩案例;而新兴市场里的有些国家,物价年增率高达二位数字的情况,一旦情况失控,也将会让投资在当地的人产生重大亏损;至于新兴市场中最主要的代表性国家—中国大陆,如果今年经济成长率不能维持一个中等的水平,也将会是投资人最不利的变量。
因此,尽管在通货膨胀的概念之下,资产及原物料股都将大幅“受惠”,但是,投资人在标的选择上,都必须从新的思考角度设想。这是由于资产及原物料价格上涨的前提,必须靠经济成长所带动的庞大消费做支撑。
也就是说,今年“通膨”概念将只是“短线投资”题材,任何标的如果无法透过“经济成长”或“获利盈余”做加持,就不适合“长期投资”或“买在最高档”。
从这样的逻辑思考脉络下来,许多投资标的的摆放都将跟着转变。举例来说,如果美国经济在上半年出现“佳绩”,并有实际升值的作为,不仅台股可能只有上半年的行情,其它国家(包括目前表现或其它专家未来持续看好的新兴市场)的投资前景都将被迫提前结束。
假设投资人以投资台湾为前提,不能有盈余(以企业来说,获利来自于超越他人的竞争优势)的族群、企业或标的,是不可能帮投资人获利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的营建股(甚至也包括房地产),受到当局打房的政策,以及供过于求(因为少子化)、投资客太多,以及租金报酬率不高(特别指一般住宅市场)…等影响,将是投资人最应避免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