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管理者处于管理的夹层地位,要同时要接受两个标准的检验:60后、70后的标准,80后员工的标准。
学前者的标准并不难,因为已经有模板,就是对领导要懂得尊重、要知恩图报。虽然走上了管理岗位,也要低调做人,更重要的是会照顾“左邻右舍”,不能只想属于自己工作范畴的那些事。
而建立一个让80后员工喜爱的标准并不容易,说服性与辅导性的柔性权威和教练式的领导更能收到管理成效。对80后员工,要懂得站在他们的角度说话,或者说做80后利益的捍卫者;要充当他们与60后、70后的沟通桥梁。80后中最得意的,一定是具有桥梁意识的人,因为80后中有桥梁意识的人比较少,得到的好机会也是空前的。
尤其关键的是,要尝试建立快乐工作的模式。快乐工作的模式虽然已经提了很长一段时间,但60后毕竟不再年轻,这对他们来说更多的只是个抽象的概念。80后管理者要懂得把自己掌握的快乐资源转化、整合为管理资源,用如MSN族群、工作博客、工作话剧等有趣味但又与工作相关的形式构建团队工作。
作为80后管理者的上司,要懂得放低姿态,不能硬来,因为他们“吃哄不吃吓”。跟80后管理者沟通时,不要假定自己的方式就是对的,要真正改变以我为中心的沟通模式。有一个重要的词叫“迎领”——能迎合才能领导,这个做法适合管理80后员工,也同样适合管理80后管理者。
60后、70后管理者一定要知道,他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拥抱80后管理者。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加强公司的法治化平台,公司要建立一个团队、一种文化、一种机制,在这个前提下再给80后管理者自主权,让他们在此之上发挥才能。也就是说,要用管理平台法治化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通过业绩平台建立交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