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马得有“赛道”,培养青年干警更要有宽阔而多样的“场地”。本着重点突出、方式灵活、综合培养的原则,滨州中院着力搭建了“岗位锻炼、调研带动、培训强化、读书熏陶”四个平台。
“岗位锻炼”平台由轮岗制、兼职制、导师制等多项制度支撑。
自2010年初开始,该院安排入院以来的青年干警轮流从事信访工作,每人一个月,雷打不动。
轮流从事信访工作使青年干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他们除了每天早起晚睡中午不休息外,还要接待各类情绪激动的当事人,仔细了解、认真分析每件信访案件的既往处理程序,千方百计、锲而不舍地寻求化解这些最棘手矛盾的最佳办法。
“信访工作最难干、最辛苦,但对人的锻炼作用也最强。从事了一个月信访工作后,我对今后怎样从事审判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青年干警高国强在接访日记中这样写道。
信访锻炼只是该院轮岗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滨州中院,新进干警接受轮岗锻炼已成制度,目的是为了培养干警庭审、调解、裁判、执行以及做群众工作的综合能力。这一办法实施后,青年干警个个都成了工作的多面手。
该院还实施了专兼互补的“兼职制”。毕海峰,一位文质彬彬的80后法官,本科学的计算机专业,进入法院后一直从事信息化工作,现任该院办公室副主任。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该院知识产权合议庭成员。用该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张秀峰的话来说,“他以自身所具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优势,在审理网络侵权案件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指导好青年干警办案,该院采取了“导师制”,由资深法官传、帮、带青年法官,从庭前准备、庭审驾驭、调解协调、疑难分析、文书制作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为提高指导的便利性,该院还将青年法官与资深法官安排在一个办公室、混编一个合议庭,让他们一块儿研究讨论案件。同时,年轻法官也为资深法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一帮一,一对红,青年法官在茁壮成长,导师们也获得了进步。
在该院党组看来,调研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工作、研究工作、把握工作的过程。该院将调研工作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来抓,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举措,激发广大青年干警的调研积极性。
“调研工作很锻炼人,对自己的成长很有好处。”这是青年干警方月伦的肺腑之言。2009年,他从基层法院被遴选至滨州中院后,主动要求到研究室工作,现已成为该院的调研骨干。
“每天读书1小时,每年读书6本,让读书成为伴随终身的习惯”,是该院党组向干警发出的倡议。为了引导干警读书,宋文明在全院读书活动启动大会上语重心长地给干警算了一笔账:每天读书6小时,每年读书6本,看似不多,但4年就能读24本书,大学本科的教材也就大体这么多。
“宋院长每天要做两件事,工作和读书。”该院干警如此评价。在读书方面,该院党组每位领导都身体力行,做出了榜样。
同时,该院的“培训强化”制度确保了知识增长的有序性、体系性。2011年11月,滨州中院传来喜讯:该院又有5名青年干警通过了司法考试,司法考试通过率达83.3%.如此高的通过率,得益于该院“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内容广泛化,形式多样化”的系统培训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