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经过测试中心和当事人的同意,记者在测谎现场通过大屏幕目击了隔壁房间进行的测谎全过程。
原以为,“测谎”的时间不会很长,不过是受测者浑身接满仪器,挨个回答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电脑就会自动“算”出他(她)有没有撒谎;没想到,测谎都开始两个多小时了,仪器还没打开,封闭、安静的测谎实验室里,测谎员王老师一直语气和蔼地和受测者黄先生聊着天。
上午9点半,首先接受测谎的黄先生在办案法官的陪同下,准时到达测试中心。因为有法官事先提醒,黄先生前晚特意早早上床睡觉,自我感觉“精力充沛”。可测谎员见到他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先到休息室好好休息一下。”
要求“闲人免进”的休息室里,有舒适的沙发、清香的绿茶。测谎员有意比黄先生晚了十多分钟才进去,陪他闲聊、喝茶,好让他“定定神”,消除对测谎员的陌生感。
10点,黄先生在测谎员的指引下,走进测谎实验室。实验室面积不大,布局简洁,只有一张桌子上摆着电脑和测谎仪器,显示器对着两名测谎员。紧靠桌子另一边有把舒适的大皮椅子,这是受测者的位子。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黄先生仍明显紧张,双手不住地在胸前握紧又松开,不停地喝水。
测谎员王老师则放松地坐在他对面,耐心地跟他解释什么是测谎鉴定、测谎的原理、设备、回答问题的要求等。接着又从黄先生的工作、生活聊起,边聊边问黄先生还有什么顾虑,然后再有针对性地一一解释。
工作人员说明,这一步叫“测前谈话”,主要是要让受测者了解并且认同“测谎”这门科学,打消顾虑、主动配合;也让受测者慢慢消除在陌生环境中的紧张感。另一方面,测谎员会根据谈话的情况,调整“目标问题”,所以进行的时间会比较长。
聊了两个小时,测谎员告诉黄先生下面的谈话将针对案情和测谎目的进行。此时,工作人员宣布,因为谈话内容将会涉及受测者的个人隐私,记者被要求暂时离开大屏幕。
12点15分,记者被再次获准进入。此时,测谎员才刚刚开始把测谎仪器一一安放到黄先生身上。工作人员介绍,这些仪器能同时检测受测者的血压、心电、皮电、呼吸、动作等5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据此得出最后的测谎结果。
出乎意料的是,下面的内容几近游戏:黄先生被要求在纸上写下一个不超过7的数字,折起来交给测谎员。然后,测谎员开始缓慢发问,问题异常简单:你叫黄某某吗?你写的数字是1吗?你写的数字是2吗?你写的数字是7吗?
工作人员解释,这一步叫激励测试,也叫数字测试,主要是为“定基准”的。
12点30分,终于到了普通人认为的“正式测试”阶段。测试的题目并不多,但需要重复向受测者提问3至4轮。
本次测谎的目的是:黄先生有没有给李小姐20万元;黄先生受测的题目如下:
2、关于你和李小姐的纠纷,你以前说的都是真实的吗?
7、你刚才在纸上写的是6吗?(只有这1个问题被要求必须回答不是。)
用时3小时,测谎终于结束了。刚刚走出测谎实验室的黄先生说,感觉非常疲惫,可能因为说了太多的话,脑子里很乱。他说,真正的测谎和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但他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相信了它的科学性。
据本次测谎的测谎员、该心理测试中心副主任王新猛老师介绍,测谎的原理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心理反应带动的生理反应,能够被仪器准确探测。再经过对仪器探测数据的科学分析,就能得出准确率近乎100%的测谎结果。
王老师还介绍,人类有很多心理反应是不受大脑控制的直接反应。
比如,当你听到父亲、母亲、工作环境、居住环境这些词时,肯定会跟着想起对应的场景。你会下意识地想起真实的场景,这种思维过程简单,带动的生理反应就比较弱;如果你有意识地想“说谎”,这种思维过程就复杂,带动的生理反应就会变强。
即使谎言没有说出口,仪器也会立刻捕捉到其中的变化。
据介绍,在我国,测谎很早就被运用在刑事侦破领域,近几年才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民事纠纷中,特别是在债务纠纷,各方各执一词、证据相当、真假难辨的情况下,测谎的作用就比较明显了。
尽管目前,测谎还不能作为正式证据被法院采信,但测谎结论的参考价值、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形成证据链后的证明价值,已越来越被人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