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直接参与代理这两大“第一案”,人们一定会认为王雪华是一位“老”律师,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他只是经验老道,当年参与办案时不过是而立之年。虽然年纪轻,但由于他很早就开始接触反倾销领域,堪称反倾销界的“老律师”。上世纪80年代末,王雪华在对外经贸大学任教时就开始对反倾销法律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是当时对外经贸大学第一个开设反倾销法课程的老师。鉴于在反倾销领域的贡献,1992年至1993年,他被借调到当时的外经贸部,参与我国第一个《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和《保障措施条例》的起草工作。在参与起草的过程中,王雪华查阅了大量国外立法资料,并通过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立法草案。这些丰富的经历使这位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成为中国反倾销界的“老”律师。
在办案过程中,反倾销律师面临的困难特别多。最大的困难就是调查取证环节,仅“出口价格”的核定,就需要到海关查阅一系列的税号和价格。王雪华说,海关与律师的配合缺乏机制保障,导致海关提供的数据用不上,而律师想要的资料又可能因为涉及商业秘密而不能从海关那里获得,无形中增大了律师的办案难度。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经常陷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望状态。
在反倾销领域中一般有三种律师:第一种是专门代理国内产业对国外向我国倾销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申请;第二种是专门代理国内企业应诉国外对我出口产品提起的反倾销调查案件;第三种是代理国外企业应诉我国产业在国内提起的反倾销调查。王雪华既是第一种律师,同时也是第二种律师。做反倾销律师难,做第一种反倾销律师更难,而且律师费也是最低的。王雪华说,他代理反倾销案件,从来都不是为了赚大钱,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反倾销案件对每一个涉案产业来说都是一件大事,案件审理结果关系到行业的兴衰成败,企业的生死存亡,每一个企业员工的旦夕祸福。正是肩负着这样的重任,王雪华认为代理国内企业起诉外国企业向我国倾销出口产品的案件,宁可往里贴钱也要坚持做下去,决不能袖手旁观。
采访过程中,记者问了王雪华一个问题:将会用什么样的词汇来形容自己的性格?王雪华脱口而出:“不妥协。”
王雪华从来都是一个率真的人,说话直截了当,办事雷厉风行。在工作中,由于反倾销不仅涉及到国际间的经贸关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牵涉到政治关系。因此,在办理反倾销案件的过程中,律师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往往处于各方压力之下。但他不畏压力,在办理反倾销案件的工作中经常能够以全新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寻求案件的新的突破点,最终使案件得到圆满解决,取得胜诉的结果。
王雪华善于发挥团队精神。他经常说,“做反倾销案件,不可能单打独斗,光杆司令肯定成不了大事。”因此,从最初接手反倾销案件,王雪华就积极培养自己的团队,而且言传身教,助手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王老师。记者不禁开玩笑:“难道您就不怕教会徒弟,师傅挨饿?”王雪华非常洒脱地说:“这种情况确实难以避免,但是没有关系,反倾销领域中懂行的律师并不多,他们能够出去独挡一面,共同维护我国企业的利益,我很开心。”就是这种毫无保留地培养新人的作风,使圈内人都戏称他为反倾销领域的“黄埔军校校长”。
王雪华的成就有目共睹:“第二届北京市十佳律师”、“第二届北京国家机关十佳青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全国优秀律师”等荣誉就是对王律师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