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摩擦也就随之而来,而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摩攘更是与日俱增,一些国家更是频频针对中国,以反倾销之名而行贸易壁垒之实。由于观念落后.体制上的缺陷,人才不足等原因,中国企业常常陷入倾销的泥潭里。如何增强中国企业的法律话语权,如何掌握、运用国际法律规则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民族产业和国家利益,已是我目企业界和司法界必须面对的议题。中国涉外律师在这一议题上可以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最近十年来, 随着中外反倾销诉讼的日趋激烈,中国对外贸易和中国企业可以说已经被推到了国际贸易纠纷的风口浪尖上,而中国涉外律师在这一浪潮下所做的应对与抗争可以说是不足的。笔者从一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中国涉外律师与反倾销的现状以及中国涉外律师应如何应对这一波波反倾销的浪潮。
近年来,国际上倾销与反倾销问题已经成为国际贸易战的热点之一。倾销最初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法律意义上的倾销是以价格歧视为基础,形成了有其特定内涵与外延的概念。1947年关贸总协定(GATT)第6条的规定最具权威性,认为倾销是指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输入到另一国家的行为。构成倾销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 .进口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2.由此给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产生实质损害的威胁,或者对国内建立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以上统称损害);3.低于正常价值的销售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满足了以上所有条件,进口国可以提起反倾销控诉.
反倾销是进口国依据本国的反倾销法,由主管当局经过立案调查,确认倾销对本国同业造成损害后,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等处罚措施的调查程序。 乌拉圭回合谈判后,在贸易自由化的呼声下,世贸组织成员采取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空间已经日益缩小,而反倾销作为WTO允许的法律手段,具有形式合法、方便实施、效果显著,并且不易招致出口国报复的诸多特点,故此被不少世贸组织成员视作保护本国国内产业的利器而屡试不爽。
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受贸易保护主义伤害最大的国家之一。从1979年8月至去年底,共有30多个国家对我国提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件累计达480多起。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占世界反倾销案件中的比例由20世纪80年代的3.6%猛增至目前的13.3%,远远超出我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
中国作为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中亚洲国家,各国的反倾销法旨在维护其国家利益,而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条例也主要是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而制定的。据国家商务部统计,自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糖精钠提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案到2005年5月,我国出口商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立案数量达到650起,反补贴立案调查3起,保障措施立案调查59起。另据统计,从1995-2003年3月,针对中国反倾销立案数量占了全球总数的14%以上,高居榜首。而目前中国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仅有4%。自入世以来,从温州打火机在欧盟遇阻事件,到号称 “入世第一战”的钢铁临时保障措施的出台,再到DVD专利纠纷以及针对中国纺织品、农业产品设置的 “绿色壁垒” 等非关税贸易摩擦,都昭示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新成员国的对外贸易,机遇是潜在的,挑战是现实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反倾销的形势越来越严峻:首先,对我国提出反倾销调查的主要是欧盟、美国、墨西、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而这些国家和地区也是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其次,我国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棉布、棉针织品、粮食等,质量和附加值不高;而且缺少品牌商品,轻易就被外国以种种理由拒之门外。有数据显示,由此国外对我国反倾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亿美元。再次,由于中国企业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见到某种商品畅销便蜂拥而上,竞相低价出口,是短期内进口国的某一商品猛增,从而引发反倾销指控。最后,我国企业应诉、起诉少,我过企业在2000年前大约有1/3的反倾销案件无人应诉。不应诉等于不战自败。因为不应诉,起诉国政府直接适用“最佳可获得信息”裁决征收反倾销税。
中国的涉外律师这个职业可以说是国内职业中的“金领”。律师的收入本来就高, 那涉外律师的收入又如何呢? 据权威部门调查, 工作2- 3年的初级涉外律师, 年薪在5- 15万元之间, 5- 7年工作经验的中级涉外律师, 年薪达到10- 40万。而工作10年以上的高级资深律师, 年薪则有望跨越百万大关。处理涉外法律案件, 1小时的咨询费可达数百美元。一位律师算了一笔账, 涉外法律案件, 特别是反倾销、知识产权等案件, 涉及到的金额往往会有几千万、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 如果胜诉, 律师费就有几十万、几百万美元。一个高端的法律人才给跨国公司做兼职法律顾问, 1年的收入也有几十万人民币! 所以, 高端涉外律师绝对是“ 金领”中的“ 金领”。
时至今日,能够在反倾销领域替中国鞋业“ 出头”的中国律师基本上还是二十多位。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中国律师,中方企业在海外应诉时,往往只能聘请所在国的外国律师,一些重大案件因此要支付数百万、上千万美元的高昂律师费用。不仅如此,一些外国律师自恃专业领域的强势,还不自觉地体现出文化上的傲慢。不少时候中方企业被外国律师牵着鼻子走,一些外国律师甚至比雇佣他们的中国企业还要牛。
中国企业卷入的反倾销纠纷铺天盖地,一浪胜过一浪。面对如此严峻形式,中国涉外律师却异常匮乏,能力有限。两者之间的矛盾带来的后果是中国企业合法权益不断遭受无理侵犯,企业的法律话语权丧失殆尽,民族产业和国家利益俨然受到威胁。如何应对中国涉外律师与反倾销之间的不平衡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大方面着手:
(一)国家、社会从大局方面鼓励
1. 应当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有意识地加强涉外律师的培养和储备,尤其是在政治上经济上采取一些倾斜、扶持政策。鼓励越来越多的涉外律师走出国门,在国际法律舞 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
2. 培育精通外语和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知识产权等专业法律知识的高端法律人才,从而可以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争讼。
3.由一些有海外“实战 经验的涉外律师深入法律院校,向在校学生言传身教,促使越来越多的未来法律人投身于为国争取法律话语权的行列。
4. 司法部及各地司法局应当不断组织相关培训,条件成熟时,组织优秀律师在国内各省互相学习和选送优秀律师到国外进行学习交流。
(二)律师个人的努力方向
1.有志于涉外律师发展方向的律师,可选择到有专门的涉外律师业务部的律师事务所执业, 加强涉外律师业务专业学习, 律师事务所也应立足在现有的律师队伍中培涉外律师业务专业人才,走自学成材的道路.
2.进入涉外律师事务所: 去涉外律师事务所工作或兼职, 是最有效的捷径。可去国外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当法律顾问, 或者去以国外律所的模式进行运作的国内律所。前者在上海的数量有近百家, 后者大多由那些有国外留学背景,或者在国外律所工作过的人才组建, 拥有固定的跨国企业客户。进入这两类律师事务所, 直接接触涉外法律工作, 积累实战经验。
3.应聘外企法律部门: 规模较大的跨国企业都会设立法律部门, 聘请法律顾问来处理公司在国内投资活动中遇到的法律事务。作为公司律师, 还有机会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方式, 4、出国学习: 各种职业培训层出不穷, 而涉外律师的培训却几乎是一片空白。要熟悉相关的国外法律, 出国学习或工作是不错的选择, 很多跨国公司都提供1- 3个月的短期培训。
尽管我国涉外律师的水平和反倾销的严峻形式处于一个不平衡的状态,但近几年涉外律师队伍的不断成长和国内企业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已经结出了一些可喜战果。典型的例子是:2007年1 2月,欧盟对我国镀锌板提起反倾销调查,我国武钢、鞍钢、本钢等钢铁企业与中国律师积极应战,利用法律武器不懈抗争,最终迫使欧盟于今年2月终止了反倾销调查。所以还是那句话: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总有那么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律师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为国争光.我认为,这是我们这一代律师应该完成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