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科技的发展与农业种植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基本解决了农产品的数量问题。然而,农业生产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目前,我国农村社会经济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分散;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素质低,接受教育与培训的机会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农业生产环境等问题仍然较严重,已直接危害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中国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必将成为国际经济大舞台的一员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所表现出的问题将更加严峻。
1、国际经济大环境的转变,我国农业生产落后的现状受到强烈的冲击。加入WTO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有机遇,也有挑战。从面临的机遇看,一是有利于加速我国农业市场化进程,与世界农业逐步接轨使我国农业融入全球经济之中;二是可以无条件地得到贸易最惠国待遇,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出口。然而,中国农业生产在世界经济领域中有其特殊的一面,农业从业人数多,人均耕地面积少,2000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0.1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平均每户耕地不足0.5公顷,而欧美国家家庭农场规模平均为几十公顷至几百公顷。因此,在目前这种规模水平下的农业生产状况,很难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的结构不合理,质量品质较差,造成目前国内农产品大量的结构性过剩,这进一步给农民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带来了严重影响,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
2、农业生产仍然是弱势产业,急需国家政策扶植与倾斜。在我国传统的工农业关系中,农业仍然是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为弱势产业,农民为弱势群体。目前,随着城乡差距的进一步加大,劳动力与资金的机会成本高,导致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的问题更加突出,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几乎承担着全部市场风险,却无法分享加工、运输销售高附加值过程所生产的丰厚利润,而一旦市场风险增大,农民的利用往往缺乏有效的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政策与投资方面都未考虑广大的农村地区、未考虑广大的农民;仍然存在剥削农村的情况;以基础教育为例,城市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的费用是由地方财政负担,而农村地区则由农民上交的税费提留负担,这变相地加大了广大农民的生活负担与生活压力。同时,农民几乎未享受到国家投资所带来的优惠政策与条件;未享受到城市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明。
3、中国农村地区教育状况落后、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下。农民素质是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的综合。农民素质的高低通过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收入结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影响与农民收入状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目前,中国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明显落后于广大的城市地区,截至1998年底,全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为:100个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为9.56%,小学文化程度为34.4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4.99%,高中文化程度的占9.15%,中专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1.46%和0.37%,平均受教育程度为7.4年,而发达国家则达12年以上。
4、农业生产伴随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已严重危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缺少技术指导与国家相应的政策监控,造成农业生产中伴随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乡镇企业的生产性污染、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农用地膜的广泛使用以及水土流失范围扩大等方面。长期盲目施用化肥,破坏了土壤的结构,造成土壤与水体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土地退化日趋严重。据统计,由于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病虫害加剧,投资报酬递减,农产品质量品质下降等一系列经济和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