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挥对外贸易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两种进出口战略:一种是“进口替代”,另一种是“出口替代”。“进口替代”是指发展中国家本来靠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不依靠进口,而依靠本国自己的力量制造该种商品以代替进口。这种贸易形式是以“自力更生”为指导思想的。其优点是能在国家的保护下,利用本国资源从事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建国以来,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可以说是利用对外贸易所开拓的国内市场来促进本国工业发展的一种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使我国建立了庞大的工业体系,同时也增强了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提高了在国际社会上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但是,“进口替代”战略的选择,也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了许多现实的问题,比如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等。因为进口替代战略缺点在于过于强调保护国内市场,不利于促进国内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不容易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能力;着重点放在国内市场,往往忽视利用国外市场和国外资源,必然使对外贸易促进国民经济的作用受到限制。这种策略已不再适应我国对外贸易的长期发展。
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由“进口替代型”逐渐向“出口替代型”转变。“出口替代”是指本国生产新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以代替传统商品的出口,扩大出口。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学者认为,发展“出口替代”,由于工业制成品需求弹性大,市场广阔,可以实现大量出口,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偿债和借款能力,也有利于本国进一步发展出口工业,增加就业人员,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使产业结构向高一级发展,有利于不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发展中国家实行“出口替代”也存在一些局限。比如,“出口替代”是一种外向型发展战略,必须以国际贸易中自由贸易为背景,而贸易保护主义却是目前国际贸易的重要特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从客观上阻碍了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整,不可过于乐观地估计我国在世界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机遇。更重要的是,“出口替代”战略容易使国际跨国公司介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和“出口替代”战略相比,采取“进口替代”战略相对可以较少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利于安定,适合国情。
选择对外贸易战略,必须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和世界经济形势出发,并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经验为借鉴。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出口替代的单独采用,对我国来说都不是对外贸易战略的最佳选择。只有兼容两种战略的优势,实施两种战略兼施互补的综合性战略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应该是保持“进口替代”的优点,克服它的不足,吸取“出口替代”的某些可取之处,避免它的缺陷,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交叉进行的战略。
贸易保护战略的优点在于可以保护幼稚产业,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减少进口对国内产业的冲击。然而,过度贸易保护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例如滥用保护主义政策导致国内生产的高成本和低效率,这一问题在我国历史上有较明显的表现。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和加入世贸组织,贸易保护政策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于是贸易自由化战略呼声越来越高。贸易自由化战略优点在于市场开放,贸易壁垒降低,随之而来的是贸易量的扩大和贸易利益的增加。然而,判断贸易保护战略还是贸易自由化战略优劣的标准在于是否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长期发展的利益。
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优化的转变时期;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因此,单纯的贸易保护政策和完全自由贸易战略并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实施自由贸易战略的前提下,强调政府对结构转变的积极干预,即实施有管理的自由贸易战略。
具体说来,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既要根据劳动力丰富的国情,发展低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中的低技术工序环节,又要把技术引进和干中学结合起来,通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分享全球技术进步的外溢效应,在适度的保护和激励下,扶持中技术产业,即汽车、化工、电气和电子设备、精密机械等,重点发展汽车、半导体、数控机床等极少数幼稚产业。
总之,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需要利用低保护和温和出口鼓励来干预少数产业的成长,对产业发展的干预要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