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发展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冲突,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他还指出,不仅所有发展阶段是依次地相互联系着的,而且最后一阶段和第一个阶段也是相互联系着的。
1.信任对怀疑(0—1.5岁)。这一阶段,主要是建立幼儿对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否则幼儿会产生不安和怀疑,甚至影响到其成年期的发展。基本需要和重要事件是喂养。
2.自主对羞怯(1.5—3岁)。在这一时期幼儿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渴望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父母要允许幼儿自由探索,给予适当关怀和保护,帮助幼儿形成自信心,否则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可能会导致个体一生都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重要事件是进食和排泄训练。
3.主动对内疚(3—6岁)。幼儿的活动范围开始超出家庭的圈子,追求出于自我利益和动机的活动,成年人应监督而不是干涉幼儿主动的创造性活动,否则可能会造成幼儿缺乏尝试和主动的性格。重要事件是独立性的形成。
4.勤奋对自卑(6—12岁)。本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在追求成功感时的困难和挫折导致了自卑感,但成功的经验增强了儿童的胜任感,有助于儿童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建立勤奋的特质。主要事件是在学校的表现。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这一阶段大体相当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个体开始考虑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体验着自我同一性和与角色混乱的冲突。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职业的选择、性别角色的形成、人生观的形成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基本需要是同伴关系。
6.亲密对孤独(18—25岁)。这一时期相当于青年晚期,此时个体如果能在人际交往中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可形成一种亲密感。与他人保持一种长期的友好关系,学会与他人分享而不计较回报。重要事件是恋爱。
7.繁殖对停滞(25—65岁)。这一阶段包括中年期和壮年期。繁殖不仅包括人的繁衍后代,而且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基本能力或特征。本阶段个体面临抚养下一代的任务,并把下一代看作自己能力的延伸。重要事件是养育指导子女。
8.自我调整对绝望(65岁以后)。本阶段相当于老年期,这一阶段受前几个阶段的发展影响较大,如果个体在前几个阶段发展顺利,个体会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并能够完全接受自我,反之将陷入绝望,并因而害怕死亡。重要事件是反省和接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