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有位教师上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这首古诗,先将整首诗翻译抄写在黑板:“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然后问学生“懂了吗”。学生随后把翻译抄写下去,教师也就了事。
请针对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围绕“古诗教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案例中的这位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是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案例中的这位老师只注重诗文的翻译和理解,教学活动过程忽视了《从军行》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领悟诗文大意。案例中这位教师在实施古诗教学时,只是着眼于古诗语言“含义”的把握,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未能将着眼点放在诗歌“含意”(意蕴)的品味上,这样的诗歌教学在内容上与语言教学没什么差别,也无法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