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钻研的兴趣为基点,要让学生体会到参加活动是其乐融融的,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在有潜力的领域尽情发挥。所以,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着眼一个“活”字,贯穿一个“巧”字。
备课更重要的是备学生。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都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所具有的生活经验也存在着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重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把教材上的知识内容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掌握,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以真正做到当前教学所提倡的
活动设计的难易程度要在学生的“近发展区”内学生的发展存在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实际发展水平指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而表现出来的知识和技能;潜在发展水平指学生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叫做近发展区域,这个区域是动态的。心理学上把这个区域称作“近发展区”。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进步主要是在近发展区域完成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特别要考虑到活动的难易程度,而这个活动难易程度的考虑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水平。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在实际发展水平之内的,对于培养学生进一步的能力则没有多大帮助,而如果是超越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的,学生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那同样也失去了活动的意义。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使其难易程度属于这个区域内,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和借助他人的帮助,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现在的问题。
有效地完成一个教学任务或实施一个教学活动,须在活动前要预计和考虑到完成这个活动所需要的时间。活动的内容不一样,活动的难度不一样,活动的形式不一样,活动所需的时间也会不一样。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切忌不要为了形式而活动,否则极易出现这样的场面:学生还未进入角色,老师已宣布活动结束,然后马上进入下一个教学活动。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班级中个别的强势学生或许会有语言表达的机会,但绝大多数的学生可能还处于茫然状态,或处于观望状态,根本没有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而小组活动很大的一个作用是能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语言活动中来,但事实上却流于形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