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学习迁移(二)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说。
2.观点:把迁移看做是通过对组成“心智”的各种官能分别进行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学习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3.缺点: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材料对官能训练的价值。
4.优点: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迁移,强调对有效的记忆方法,工作和学习的习惯以及一般的有效工作技术加以特殊训练。
2.观点: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迁移。
3.缺点:只看到学习情境的作用,忽视了主体因素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忽视了学习之间的干扰问题。
2.观点: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要素是知识产生迁移的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通过概括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
2.观点:学习迁移的重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察觉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认为“顿悟”两种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
3.实验:苛勒所作的“小鸡觅食”的实验是支持关系转换理论的经典实验。二、现代的迁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他把迁移放在学习者的整个认知结构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迁移的理论和见解。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
1.英文单词的前缀“pre”多为“首”、“前”或“预先”的意义是学习迁移理论的(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