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兔子玩具是软软的。”幼儿模仿说:“小兔子是软软的。”这种情况也常发生在幼儿初期。
幼儿从各种途径自然而然地接受语言,不立即模仿说出,只是隔一段时间后,或在类似情境出现时,才模仿说出相类似的语言。如幼儿在家模仿老师上课说话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然,这种模仿经常不是原汁原味,而是已被幼儿无意识地增加或遗漏了一些内容。
幼儿模仿他人句子的句型或词语,根据需要更换谈话内容,这既有模仿因素,又有创造的因素。创造性模仿是在整个幼儿期中幼儿模仿说话的主要形式。
研究表明,幼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随时随地学习语言,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听说经验,使其语言得以较快地发展。
心理知识表明幼儿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总是不断地向成人提问这是什么,那是为什么。成人或者直接用语言予以回答;或者引导幼儿积极地观察,组织幼儿开展讨论、交流,寻求结论。这样,幼儿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也掌握了相应的词语、句子,学习了语言。
幼儿和成人、同伴在一起,说话的内容除请求外,多为告知,而告知的内容又常常是其自身感知或思考过、有直接经验的事物或现象。在这类交往中,幼儿的语言会得到成人或同伴及时、不断地补充和修正,从而使自己的语言更趋完善。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其愉快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自由地支配自己,自主选择项目,愉快地和同伴交往、合作。
作为思维的武器和交际工具的语言,始终伴随在幼儿的游戏进程中。所以,游戏是为幼儿提供语言实践的佳途径。
在游戏中,幼儿初期的孩子常凭借出声的自言自语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思考游戏的过程正是语言社会化的基础。
与同伴共同游戏,更是幼儿语言实践的好时机。在游戏中,角色分配,内容确定,规则遵守,都需要幼儿陈述自己的观点,听取别人的意见,统一玩法。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得到了实际练习。另外,在游戏中,幼儿随角色而有语言对答、协调等,又极大地锻炼了幼儿的语言。
有研究表明,在集体面前说话不多或有口语缺陷的幼儿,通过游戏疗法,可以极大地改变原有的状态,使其语言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