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并认为支撑多元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力,这些为多元智能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肢体运动智能(运动能力)、语言智能(听读、语言表达)、空间智能(技能展示)、人际智能(适应集体、交往合作、关爱情感)、内省智能(认识自己、自理能力)、数理逻辑智能(数形时空)、自然观察智能(基本常识、探索操作)这些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传统的智力测验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因此,它是片面的、局限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因此,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并使学校教育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注重对不同的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
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始环节,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了教育活动预期所要获得的某种效果,是教育活动内容选择、方法运用、效果评价的依据和准则。因此,明确教育活动目标的过程,也就是精选教育活动内容、优化活动方式的过程。对一个教育活动目标的评价主要包括目标的表述方式、表述内容、表述指向等方面。一般来说,主要从统一性、可操作性、准确性和整合性四个角度进行。
对于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应该
“既考虑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幼儿经验的积累和视野的拓展”。以《纲要》为依据,对教育活动内容的评价主要从内容的适宜性、有效性、针对性、挑战性、多元性、整合性、自然性、开放性几方面进行。
对于一个教育活动来说,活动的目标设定、内容安排、手段方式等都是评价的重要内容。而对教育活动方法的评价主要看教师在教育活动方法、手段的选择及情境创设的设计上是否体现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活动方式是否能满足幼儿学习方式上的差异性、是否能促进幼儿在已有水平上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形式是否适宜于教学内容、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等等,即主要表现在教育活动方法的适宜性、有效性方面。
教育活动是在教师一定的目标和内容预设前提下进行的活动,其中,对环境和材料的创设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对教师
“教”的评价,活动环境材料的创设是不可或缺的一项评价内容。对教育活动环境材料的评价从环境的适宜性、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四方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