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云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 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2月又写了本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辉事迹。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
(1)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4)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4.闻一多既是充满爱国热情的诗人、学者,又是伟大的民主战士,毛泽东同志评价他“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查找资料,了解闻一多的事迹。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以此为脉络,把文章分为两部分,归纳每一部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列出本文的提纲。
2.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
3.找出两个部分之间过渡的话?并说说是怎样起过渡的?
1.自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讲一讲喜欢的理由。
2.讨论并体会以下句子表达效果。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3.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对你有什么指导意义?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请你说说关于言和行的成语或名言,并选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
1.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 ,被誉为“ ”,其成名作是 ,1933年9月,其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
(2)闻一多,原名 ,我国现代著名的 、 、 ;其代表作有 、《死水》等。
2.判断下面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
(2)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
3.散文常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明作者的见解。文中的议论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前(A),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后(B),还有的放在叙述的中间(C);它们的作用或提示下文(a),或过渡衔接(b),或归纳总结(c)。请指出下面几处议论的位置和作用。
②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
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 )
④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