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为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6、下列对词中语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万山红遍”里的 “红”字用得极妙。“红”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这里有了动词的意 义,既有色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来源:学科网ZXXK]
B、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里,人们常常吟咏的是“碧”与“流”的动静结合。其实,“漫”字也很有特色:“漫”是“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满江碧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的感受。
C、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得欢愉自在的情景。
D、 词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1题: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诗歌的练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 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B项,“‘碧’与‘流’的动静结合”赏析有误。应是“碧”与“争”的动静结合。故选B项。
7、下列对该词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阕记今游,重在写景抒情;下阕忆往事,重在抒情言志。
B、 上阕中“谁主沉浮”的理性诘问,反映了毛泽东探求宇宙奥秘的魄力。
C、 追忆往昔是由今游引起的,当年“携来百侣曾游”一事是在与今游同一特定的环境中发生的。
D、 下阕通过忆往昔峥嵘岁月、指点江山 等情状,显现出了词人 当年的豪迈气概与战斗精神。
1题: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项,“反映了毛泽东探求宇宙奥秘的魄力”赏析有误。这理性的诘问是对宇宙也是对社会的挑战。故选B项。
8、下列对该词的写作特色的赏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的上阕 移步换景,写景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气氛。
B、 景物无自生,唯情所化。这首词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C、 风格即人。这首词既具壮丽的奇观,又富深广的内涵,正是青年毛泽东的光辉写照。
D、 毛泽东虽然一反古诗词的悲秋情调,写乐景抒豪情,但他的内心也是惆怅的。
1题: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结句写景又叫以景结情。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相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结合,以虚衬实,想象,联想,用典,对比,烘托,细节描写,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手法。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D项,“但他的内心也是惆怅的”理解错误。毛泽东写此词,内心充满豪情壮志。故选D项。
9、(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词的上阕中的“看”字有何妙处?
【答案】①“看”有远眺,有近看,有仰望,有俯视的意思。②“看”字总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③一个“看”字领起后面七句 ,描绘了词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 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1题: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诗歌的练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答题步骤: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意境;第三、点出该字有无修辞,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四、点明效果。本题要求考生赏析“看万山红遍”中的“看”。可以从词的意义、结构上作用、描绘的内容等方面分析。从字的意义角度分析:“看”有远眺,有近看,有仰望,有俯视的意思。是全方位地看。从结构的角度分析,“看”字总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从描绘的内容角度分析:一个“看”字领起后面七句,描绘了词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 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10、(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这首词塑造了作者:怎样的形象?
【答案】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的青年形象。
1题: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答题前首先要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然后抓住诗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词句理解 ,分析其中能表现人物哪个方面的特点?用什么词评价?最后综合起来,表述形式可以采用“本诗塑造了……的形象。”表述时要抓住能表现人物形象特征的词,概括时点要全。如果是赏析,概括评价完后还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形象往往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应借助词中描绘的“同学少年”的形象特点进行分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现作者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形象 特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明其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的青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