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态学领域:以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周围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小环境:是指接触生物体表面和整个生物体表面的不同部分的环境,如
根系环境、叶表环境。
生境::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它包括了一定时间内对生物起作用
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区域环境:区域环境(regional cnvironment):由于五个自然圈之间相互配合的情况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的区域环境特点。如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形成了大地形(海洋、陆地、高原、平原等);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森林、草原、荒漠等)。补充:分布区指生物物种空间分布的地理范
围;分布中心生境类型多、数量大、生长好。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
影响的环境要素。如空气、水、食物及其他相关生物等。
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关系: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应用于种群生态学)
稳定程度:稳定因子(地磁、地心引力太阳辐射常数) 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和非周期性变动)
性质划分: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理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常用于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限制因子: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最小因子法则
最小因子法则:德国有机化学家李比希(1840),研究作物产量时发现的。“植物的
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小因素的营养元素
耐受性法则
耐受性法则: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
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
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子主题 7耐受性是生物的一种特性,受遗传、进化规律所制约
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往往取决于该因子与其它因子的关系
生物的耐受性限度会因发育时期、季节、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生态幅
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自然选择的结果、生态幅的宽度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内稳态
子主题 1内稳态即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内稳态是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而实现的)
驯化(锻炼):生物对新环境的适应。
概念:植物对于某一环境条件的适应是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这种环 境变化范围的扩大、缩小和移动,使植物的适应发生改变的过程就是驯化。植物对于某一环境条件的适应是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这种环 境变化范围的扩大、缩小和移动,使植物的适应发生改变的过程就是驯化。
自然驯化:由于环境条件发生明显的变化而引起的,被保留的植物往往能更好地 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人工驯化:在人类的作用下使植物的适应方式改变或适应范围改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