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某申请执行河南一家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置业公司)建设工程合同纠纷一案,涉案金额130余万元,湖滨区法院去年3月受理案件后立即向置业公司送达了执行通知书、被执行人权利义务告知书、财产报告令等有关法律文书,并对其在银行的存款信息、工商登记信息、房产、车辆等进行了查询,但没发现有价值的线索于是及时将其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之后又将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王某列入失信人员名单。
王某被录入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后,极大地限制了其出行和消费。据置业公司的委托代理人讲,王某到外旅游,因不能购买机票而被滞留不能返程。今年4月13日,被执行人主动派员联系执行法官请求和秦某协商。经过多轮协商,双方最终于4月20日达成了执行和解协议,置业公司提供他人的三套房屋作为执行担保,先期通过法院向秦某支付了30万元执行款,秦某同意法院在7月20日前暂停对被执行人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并同意取消王某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的相关信息。法院于是按照法定程序及时解除了对置业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王某的相关限制,王某才顺利地购买了返程机票。
“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为规避执行,往往将被执行人的公司变为‘僵尸公司’‘空壳公司’,由于公司没有履行能力,导致案件执行困难。”主办法官说,此案的执行过程和实际取得的效果充分说明将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信息录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极大提高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在信用惩戒功能方面的作用。
为加大案件执行力度,维护生效法律文书强制力和公信力,湖滨区人民法院进一步落实限制失信被执行人高消费等行为的惩戒措施,将执行中以各种方式逃避执行的被执行人列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依托执行信息公开平台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信用惩戒,取得了良好效果。据统计,2015年,该院共录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781条,同时加大对“老赖”的曝光力度,利用报刊、微信、广场屏幕等方式曝光“失信人员”2165人,限制其出境、贷款、乘坐高铁、飞机等,打压“老赖”的生存空间,138人慑于压力主动履行或部分履行判决义务。
(原标题:失信“黑名单”显威 “老赖”被困把钱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