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主办方预测,世博园区的日均客流量高峰可能达到80万人次。如果是依靠人工手撕票或者是人工扫描票,世博门票系统将经受难以想象的压力;而门票防伪一旦稍有疏漏,更将给参观者、主办方带来时间和经济上的浪费。化解这些难题的玄机,就藏在0.5毫米厚的世博门票中。
继日本爱知世博会后,上海世博会也采用了门票中集成微型芯片的防伪及验证技术。这个技术有个正式名称——射频识别技术,该技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属于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目前,上海在射频识别技术的芯片、天线、封装、读写器等关键技术领域均实现了突破,并在物流供应链、食品医药、先进制造业等方面开展了应用示范工程,为世博会的门票应用积累了实践经验。
世博会的门票厚度虽然仅仅为0.5毫米,但仍然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射频识别芯片。芯片经过与门票读写设备的交互通信可以快速实现验证,并依靠数据加密杜绝门票的伪造和变造。实际上,世博会票务系统远非一个门票芯片那么简单,其稳定可靠的制票系统、自动售检票设备、仓储物流配送系统都是缺一不可的关键环节。有专家表示,上海世博会将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射频识别技术门票应用案例,并将大大推动我国射频识别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乍一看这个标题,有人也许会笑——垃圾怎么可能“飞奔”?可在上海世博园里,垃圾的确可以算得上是“飞奔”的,记者甚至获知了这一速度的准确值:20米/秒。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切还得从世博园的一个重大隐蔽工程说起——垃圾气力输送系统。
世博园区的参观者众多,垃圾箱满溢曾是让主办方感到担忧的事情,这毕竟事关各国参观者对世博园区的环境评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世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垃圾管道气力收集输送系统技术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简单地说,这套系统可以将垃圾箱中的垃圾,利用地下管道自动输送到垃圾站以供处理。
垃圾气力输送系统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其核心器件是真空涡轮机和垃圾输送管道,还包括垃圾收集管道(垃圾箱)、垃圾排放阀、垃圾站等重要设备。只要垃圾箱中的废弃物达到了一定容量,中央控制台可以发出工作指令,垃圾站内的涡轮抽气装置就开始启动,在水平管道内产生负压气流;同时,垃圾箱下方的垃圾排放阀也将打开,垃圾在气力推动下将以20米/秒的速度被吸入垃圾输送管道,最终在垃圾站经过分离、压缩、过滤、净化、除臭等过程后排到户外。
世博园每天的参观者人流相当于一个中型城市,但是园区面积仅有数平方公里。通过这一垃圾处理技术,园区内数量有限的垃圾箱成了神话里的“无底洞”,大大提高了园区对垃圾的处理能力和反应速度。
上海世博会长达半年,其中包括了烈日炎炎的夏季。如何让夏天的世博园区,不要成为烈日下的一个大烤箱?这让世博会的主办方颇费思量。当参观者在世博园区徜徉时,也许他身边一个不经意的小设计就暗藏了主办方对夏季参观者的体贴,而这些设计则来自于罕为人知的世博园区局地气候调控工程。
世博园区局地气候调控工程并不是参观者欣赏的对象,但这项工程却在默默无闻地为参观者提供适宜的游览环境,工程主要包括了遮阳系统、绿色建筑材料及降温技术应用。
在世博园区,白色伞篷覆盖的高架步道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连绵的伞篷除了美观还有更实际的用途——遮挡烈日,参观者可以在伞篷的庇护下往返于重要的展区和展馆。世博会主办方经过广泛征求意见认为,遮阳篷造价低廉、美观实用,是园区最有效、最实用的降温措施之一。
提起绿色建筑材料,人们对建筑上的应用习以为常,但对地面上的应用却不大了解。世博园为了给夏季参观者留出树荫而广植行道树,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随之而来——常用的水泥路面往往把大树根部裹得严严实实,树木因根部“窒息”而枯萎的情况并不少见。胶彩石地坪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材料可以让雨水迅速渗透进地面滋养树木。不仅如此,这种地面材料还具有很好的透气性,可以将地表温度向地下散发,成为名副其实的“隐身”控温高手。
水体降温则是世博园区另一个不起眼的温控技术。这个技术的原理很简单,通过水分的蒸发带走部分空气中的热量。了解这一点,就能明白世博园的喷泉、水幕、水池和小河不只是一种无心的修饰。日前,在浦西片区的滨江广场上,记者还亲自体验了世博园地表喷雾系统的调试。遍布于露天广场地面的小型喷头将水雾化成细小的颗粒,使之漂浮于空气中随风而去,可以起到降温的良好效果。一个小小的提示是,当参观者看到这白白的水雾,不必以为这是水管“漏水”而感到担忧,尽情享受那份清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