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多:如社会急速发展、身份不断变化、生活中的各种不稳定因素等等。单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因为“应该自我”的标准被不断提高。
从前我们的收入只要比朋友高,就能获得优越感,但是今天,互联网让我们比较的对象无处不在。你会看到哪个同龄人又抛弃你了,哪个富二代又开party了。当比较的参照物越来越高,以前的理想自我慢慢变成了“应该自我”。也许你会问,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理想自我,指的是你想成为的那种人,想实现的那些目标。而应该自我,是你觉得自己理所应当要成为的人、应该要实现的目标。
举个例子:对大多数年轻人,走上人生巅峰是理想自我,而实现经济独立是应该自我。假如你40多岁依然没有暴富,你会失望于自己的平庸。但如果你40岁还在啃老,每个月都还不上花呗,那你就会日夜焦虑。
当人们没有实现理想自我时,会不满和失望;但没有完成应该自我,会让人焦虑、羞耻和痛苦。所以,当无数个“应该自我”被炮制出来,焦虑病就会四处蔓延。什么35岁焦虑、秃头焦虑、单身焦虑、养娃焦虑、买房焦虑、知识焦虑、社交焦虑、内卷焦虑、阶层固化焦虑。说不定哪天就会衍生出吃饭焦虑、喝水焦虑……
贩卖焦虑,的确能带货,更能博眼球吸流量。但作为一个古典营销人,我依然坚信,品牌是大众文化的重要器官。卓越的品牌需要赋能用户,帮助他们不被荒谬的“应该自我”绑票。
例如就在几年前,从维多利亚的秘密到wonderbra、媚登峰等,都在诉求女人应该看起来前凸后翘、更有吸引力。近几年,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众多内衣品牌开始打破“应该自我”的束缚。例如优衣库强调女人自己觉得舒服自在就好。内外倡导无论发福、衰老、有疤痕、还是平胸等,倡导“NO BODY IS NOBODY 没有一种身材是微不足道的”。
每一次,当价值观的指针开始拨动,新消费品牌都能迎来一波红利。和老品牌划清界限,和新用户建立新的形象匹配,这是新品牌的认知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