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在社会经济愈来愈依赖于知识产权的美国,1997年,因版权、商标、商业秘密侵权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损失了2,000亿美元1。我国日前发布的《中国软件产业社会环境调研报告》指出,我国软件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障碍是软件盗版。
据调查,我国的综合盗版率每增加10个百分点,软件销售额将减少39.7亿人民币,经济活动总量将减少67.76亿人民币,而销售额和经济活动总量的减少将直接和间接地损失13,170个就业机会。在对付这类犯罪的过程中,从美国司法部的调查来看,联邦调查局在2000年度已经有527件知识产权案件开始调查,比1997年的179件增加了约2倍。欧洲,在过去的两年里已经开始了网上知识产权犯罪问题的研究,其观察的结果是 :“假冒商品市场正在从数量上和组织上壮大。象其他的有组织犯罪,如毒品交易、枪支买卖、洗钱等一样,它正在全球范围蔓延。”
为什么知识产权犯罪愈来愈猖獗,尤其是在的网络时代?为什么知识产权犯罪的数额愈来愈高,组织愈来愈庞大,犯罪的地域愈来愈广泛?个中原因,不仅与经济、法律有关,而且与人们意识深处的价值取向有直接的联系。
首先,互联网的出现遮挡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评价,而媒体的宣传则起了误导和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些实施了与计算机有关的犯罪行为的年轻人,不仅没有负罪感,而且还津津乐道地吹嘘自己的技术成就,根本不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对网上盗窃知识产权的行为,公众的反映并不象对实物盗窃那样强烈,媒体也往往流露出对技术的赞赏要超出对犯罪的鞭挞,这对正在形成世界观的未成年人极易产生误导。
其次,高额的利润成为网上知识产权犯罪的主要动力。如在我国,盗版光盘成本不足5元,一般以10至20元销售,这就有100%至300%的利润。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知识产权犯罪屡见不鲜。
再次,知识产权的私权性质放慢了网上刑事保护的步伐。人们认为,知识产权是私权,无须动用严厉的刑事法律对侵犯它的行为予以制裁。
但事实上,网络出现,使得权利人在网上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权利。而盗版、走私知识产权产品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公众福利、社会安全、国家税收,侵权的严重性和行为的恶劣性已经不是民事法律、行政法律所能解决的,因此,必须让刑法的保护社会的功能介入。
最后,刑事法律的滞后导致了对网上知识产权犯罪打击不力,甚至是打击不能。世界多数国家现有的刑事法律,在其制定时立法者都还不能设想到与网络有关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行为方式和严重后果。
如果严格执行罪刑法定的原则,许多网上知识产权犯罪就会逍遥法外,因为从其犯罪侦查、犯罪对象、犯罪行为、司法管辖等方面来看,已经不能用传统的规则来判断、行事。犯罪人于是以为在互联网上可以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