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正是新农村建设运动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上演的时期,而矗立在盐碱戈壁上的一幢幢白色小楼,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中格外醒目和耀眼,让当地政府引以为荣的是,这些建筑将作为新农村建设最新成果的样板工程,被确定为温家宝视察的重点对象。
因为不是受邀媒体,当我赶到民勤时,温家宝总理已经离开了民勤。事实上,作为新闻周刊,走马观花抑或蜻蜓点水式的报道并不适合我们的工作需要。
庆幸的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新居里,我见到了与温家宝总理有幸坐在同一眼土炕上接受访问的那位当地村民,他告诉我,话都是人家早都定好的,因为陪同的人太多,也很紧张,也有说"错"话的时候。
他说新农村建设并不适合他们的生活。他指着看上去美观漂亮的小洋楼说,这样的居住方式并不适合当地农民居住,原来他们是散居,无论生产生活还是放牧都很方便,现在集中在一起,不仅人受到了约束,连牲畜的喂养都成了问题。
我注意到,面前的新农村是一栋两层角尺形的小楼,一楼堆放杂物和作为厨房,二楼供人们居住,楼后面带一放养牲畜的围栏,院子窄小,一家连着一家,密密实实,比土地十分紧张的城市建筑还要密集。这在土地广袤的农村看上去是一个笑话。
更要命的是,习惯了宽松生活的农民对于集中的居住很不习惯,房子太小,几代人住在一起转不过身。农具也没地方放,更为重要的是巴掌大的一点牲舍,让给牛,猪就没地方去;让给猪,鸡又无处藏,很不方便。
不习惯和不方便是他们对新农居建设最大的感受。建设新农村,虽然中央指定了二十字方针政策,但许多当地政府在落实中都变成了新农居建设,因为在政绩考核的指挥棒下,只有"村容整洁"才能一眼看得见。
在随后的采访中发现,不少农民在感叹新农村建设给贫穷落后的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同时,那些因新农村建设而喜获乔迁的农民们,心里却并不舒畅,甚至有些人还相当排斥。
按理说,建设新农村农民最有发言权,他们才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但这个主体却难以发出声音,因为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成了他们的"代言人。
回到城里,我将这次采访了解到的情况,以"农民缘何对新农村水土不服"为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主办的《中国经济周刊》上发表,我在文中直言不讳的指出:"新农村建设这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成了文化知识阶层话语的祭坛和政府对农民们的强制安排",后来听说一位副省长就此文做了专门批示,但再也没有下文。
十八大召开之后,随着新的领导层的确立,新农村建设似乎成了一个过气的新词不再被人提起,听说中央最近又要搞城镇化建设,因为细节没有出台,具体操作和思路尚无法得知,但以我有限的想象力推测,与刚刚还热火朝天、如今却门可罗雀的新农村建设相比,时下即将要进行的城镇化建设也许要更彻底,更规模。
私下以为,无论是过去的搞的新农村建设还是今天即将上马的城镇化,都应该将城镇化的主体鈥斺�斉┟衩堑乃咔蠓旁诘谝晃唬刈⑺堑母惺埽闾堑囊饧⒆鹬厮堑囊庠赶缘糜任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