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雾霾污染日益严重,成了举国关注的头等大事。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坦言,雾霾天气几乎“常态化”。这一结论在4日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中获得印证——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雾霾过程增加显著。目前,各方对雾霾成因基本达成共识,乃大量使用煤炭和石油等所致。
雾霾“兵临城下”,级级升高的空气预警,已向我国发出严厉的警示:经济已经到了必须彻底转型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未如此清晰,从对环境污染讳莫如深到如今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共识,从说不得的PM2.5到如今每日作出监测与预报的空气质量指数,环境治理已经不是要不要做,而是如何做得更好、如何形成长效机制。年初广东实施的《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第二阶段(2013年-2015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实施方案》,提出在2020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目标,这是迄今为止东部地区治理空气最积极的时间表。同时提出了未来积极探索新上项目实施煤炭总量平衡和等量替代、减量替代制度。毫无疑问,积极实现区域煤炭消费的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才能保证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
对于公共管理者而言,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从理念落实到行动上,从方案条文落实到现实之中。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带来空气污染物排放增加。此前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或回避,根本在于官员的考核依然是以GDP增长为准。得失之间必有取舍。但如今,“生态赤字”倒逼经济战略转型已刻不容缓,而迫切需要转型的则是官员的政绩观。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再次强调,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发展、科学的发展,绝不能以经济指标的提升来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却以牺牲生存发展的根本——环境为代价。9月23日,广东率先发布珠三角地级以上市和顺德区的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月报及排名,以后每月20日前后珠三角各市空气情况都会被拉出来晒晒,亮亮各市环保“成绩单”。通过“晒晒”各市的空气质量排名,推动地方一把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必须时刻关注改善空气质量,树立更为科学与持久的发展观与政绩观。
雾霾中的颗粒物主要来自煤炭消费和机动车尾气,PM2.5数值持续走高,我们不只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广东省政府日前印发《“十二五”后半期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行动计划》,到2017年底将基本淘汰全省范围的“黄标车”,2015年6月底前在全省全面供应粤V车用汽油和国V柴油。治理空气污染是系统工程,仅靠环保部门一家的努力远远不够,最终落脚点还是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究竟应该以经济优先原则为准,还是以环境优先原则为准;究竟是追求短期的经济数据,还是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愿景。这对公共管理者或民众,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