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未来国企改革要往混合所有制方向发展。两家大型国企在全国两会前夕公布改革信息,就是对三中全会的呼应,预示混合所有制改革将成为国企改革的重点,未来国企将逐步集中于主要经营业务,其他非主营业务和竞争较充分的业务领域将优先向社会和民营资本开放,之后慢慢扩展到主营业务。
从两家大型国企的属性来看,中石化属于央企,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在油品销售业务部分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说明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国家战略的领域,都可以实现股权多元化。格力电器是广东地方国企,实际控制人为珠海市国资委,不超过49%的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说明符合竞争类方向的企业所有权将转向混合制发展方向。从全局意义上来说,中石化带来的影响力更大,如石油、电信和铁路领域的不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的部分完全可以学习中石化。
除了企业层面的改革之外,政府层面的顶层改革也开始出现。李克强总理最近的讲话,明确要以增量改革理顺利益关系,其中还提到最主要的是国资改革。就在近日,广东省国资委拟选40至50家省属企业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试点,主要手段就是建立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对接机制,并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员工持股。
在过去十多年里,国企出现全方位扩张的势头,不仅垄断领域牢不可破,在竞争性领域也开始收复失地。由于和政府千丝万缕的关系,加上这些国企还拥有“行政级别”,绝大多数国企主要依靠政策优势获得项目和资源。无论是在信贷资源还是项目资源的获取上,国有企业都有着民营企业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享有超国民待遇的特殊主体。不可否认,在过去十多年时间中,国企尤其是央企的总资产额越来越高。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其一,这一成绩是建立在中国经济持续平均10%以上增长的基础上,换言之,如果国企所在的领域有竞争性市场主体进入,总经济盘子是否会做得更大也未可知;其二,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并且要求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目前的国企享有的超国民待遇显然不符合这一要求。
在国企改革上,人们容易陷入一种误解,即既然国企总利润越来越高,是否意味着改革就没必要。需要强调的是,改革与一种经济体系暂时处境的好坏没有关系,甚至也许处境越好越可能是一种危机。穿过各种迷雾,国企改革应当直指核心,那就是让国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靠市场吃饭,而不是靠政策的优惠、靠特殊身份来获得竞争优势。新一轮国企改革大幕拉开,期望这一场改革能够持续深入,带来更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