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是重要的舆论场,同时也是重要的信息源。为了让事件真相逐步呈现,不被满天飞的猜测和谣言所遮蔽,在对MH370航班失联事件的关注中,除了央视滚动电视直播相关信息外,很多传统媒体也都通过其官微不断跟踪事态最新进展,公布外交部及驻外使领馆协助电话、乘客家属联系方式。其中,“@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新华视点”等中央级媒体官微就成为该事件最新进展的重要来源。
当然在此次事件中,一些快速刷新信息的媒体尽管是出于良好愿望的善意,但也犯下了令人遗憾的错误——一会儿一个新消息,再一会儿又是辟谣,各种信息互相打架。对此,知名媒体人罗昌平3月8日发表微博直言,“今天的事情,各大媒体的官微至少形成了6次完全不过脑子的转发抄袭浪潮。经过核实的准确信息仍然是当下最大的稀缺,比金子更值钱。我对新闻行业从来不悲观,但是,对这些同行真心失望”。
真相无疑值得追寻,但在未有明确结果之前,信息发布者和新闻媒体该如何面对尤其值得深思。“@央视新闻”在3月8日14:35发出的微倡议中提醒大家不要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转发主观臆测、麻木不仁、随意攻击的帖子,因为乘客家属和朋友也在用微博等获取信息,不要给他们造成更大的感情折磨和精神压力;“@人民日报”也在3月9日7:35发出微倡议〔微博需要你的热情,也需要你的克制〕,提醒媒体和网友,“30多个小时过去,还没有MH370的确切消息。焦急忧心,也需冷静克制:不用微博转发主观推测的信息,那样无助探明真相;不杜撰传播谣言,那样只会制造混乱;不盘问乘客家属,那样只会带来更深伤害。为239个生命,请遵从基本准则”。
MH370航班失联消息被迅速扩散之后,各路媒体记者蜂拥采访。一些记者由于按捺不住抓独家的心,将镜头、话筒、录音笔伸向了情绪失控的家属。于是,呼吁媒体“等待官方消息,也给家属空间”的理性声音不断传来,关于媒体如何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如何进行突发灾难报道的讨论也不绝于耳。
比如,《人民日报》呼吁媒体记者,“与其举起镜头抓拍家属痛苦万分的表情,不如静候他们身旁,一起祈祷”;《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称,“媒体需要坚守的是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并提醒记者“不要对惊恐悲伤的乘客亲人死缠烂打,逼他们对着镜头表达心情和感受;不要为吸引眼球,置他人的隐私于不顾;核实自己发出的信息,尽可能保证信息源的可靠,不为抢独家而‘发了再说’”。
在突发灾难面前,媒体应该遵守基本伦理,避免对家属造成二次伤害。但这不意味着媒体应该缺席,毕竟以最快的速度来揭示信息、尽可能地挖掘隐情,是媒体的天职,也是公众知情权的天然组成部分。那么,面对紧急突发事件媒体究竟应该如何去做?空难发生后又该怎么报道?对于这个问题,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张志安给出答案:“报道真相永远是职业冲动和职责所在;报道重点变化过程:伤亡名单、搜救方式、空难原因、赔偿机制、修补可能,家属痛苦非重点;若要报道悲情故事则尽量减少伤害,采访时克制且体谅;家属可谢绝受访或被拍;说容易做到难,考验记者临场应对。”
“在丽都酒店二楼的雨轩厅,我静静地混坐在家属中,用笔和纸默默记录着,我没有打扰这些悲伤的家属,他们有对话,我就记下来,因为后方一直提醒我要谨守一个新闻人的职业规则,不要用闪光灯拍照,不要给家属带来伤害,但后方也要求我用观察记录下这些历史性的时刻,这同样是一个记者的职责。”3月9日,一条关于《广州日报》新入行小记者陈珉颖的长微博《记录:在丽都酒店家属区的10个小时》被广泛转发,这种“静静地守候”同样让我们看到了不围观悲伤的力量。(晋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