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18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专业技术人员有202名,占16.58%;科研教学人员230名,占18.88%;其中技师、高级技师125名,占10.26%;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509名,占41.79%……来自全国总工会的统计数字,凸显了今年全国五一评选表彰活动的时代特征。
科技型、创新型职工和团队在评选表彰中占据较大比重,突出了新时期劳动者的特色;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领军人物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彰显了科技创新力量。
在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展现了新时期劳动者的风采。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何积丰教授,先后主持了10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次担任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的首席科学家。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他坚守科研教育岗位,专注于探索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前沿技术,培养了一批软件行业的高端人才,造就了一支国内一流的软件工程理论与应用研发团队。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车公司高级主任工艺师于延尊,在时速200公里到300公里、350公里、380公里的每一种新产品的研制和每一项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都冲在最前面,参与研发制造。中国的高铁发展,蕴含着他30年的心血。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鞍钢工人技师李超,25年来先后攻克生产技术难题230多项,其中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4项被评定为专有技术,创造经济效益1.3亿元。他主导完成的“冷轧机乳液分区自动吹扫装置的研发和应用”项目,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新疆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谭敦炎,扎根边疆27年,近10年来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获得国家及自治区科技成果奖励5项,在国内率先开展雪莲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种植技术研究,并建立了我国首个雪莲人工种植示范基地和野生郁金香种质资源圃,其研究成果居于国际领先位置。
在今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的先进集体中,一批科技型、创新型的团队脱颖而出。
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实施6大林业尖端课题开发,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部分成果填补了世界同类研究空白。今年3月18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推出长篇通讯《塞罕坝之歌》,对几代塞罕坝人在严寒沙地筑起绿色屏障的事迹作了全面介绍,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北京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承担了北京50%的急救任务,同时担负着自然灾害紧急救援和大型活动救助的社会职责。因为在北京奥运安保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北京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被授予“奥运安保工作先进集体”。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发生后,该中心组织医疗救援队昼夜兼程奔赴灾区,在两次抗震救灾中,均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
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20多年默默耕耘,凭借“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荣膺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此之前,这一奖项已经连续3年空缺。这一团队的科研成果2008年入选国际知名科学刊物《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10大科学突破”。
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的中建五局隧道公司雀儿山隧道项目部,是一个平均年龄27岁的团队,他们甘于奉献,攻坚克难,建成了海拔最高的超特长公路隧道,用技术创新填补了世界高海拔隧道施工的空白。
“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争做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当代技术工人,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当代工人阶级的智慧和力量。”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于延尊在向全国广大职工发出的倡议书中,表达了新时期劳动者的心声。(记者聽王燕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