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关邮件监管中心去年就曾查获过一件藏有毒品的包裹,内藏有2千克可卡因。
去年2月6日,海关关员在查验一份邮件时,虽然通过X光机机检时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只能辨认出内部物品可能是衣服等纺织品。但关员审查包裹单时却发现,该包裹单申报为衣服,因为以前常有衣服藏毒的案例,而且该包裹单字迹潦草,这引起关员于立涛的怀疑。他拆开包裹后发现,其中有3条白裤子,散发的强烈气味与毒品气味很相似。
“很可能是将毒品溶液浸入到了裤子中。”关员于立涛根据经验判断。于是,他便把裤子浸泡在水中,对浸泡所得的水溶液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有毒品可卡因成分。这起案件今年5月以法院判决走私毒品罪而告终。
这种以邮递方式进行毒品交易的行为,往往具备一定的隐蔽性。“有的不法分子很狡猾,通过查询邮件流程,发现邮件异常有可能被海关盯着,就干脆放弃邮件,谎称不认识寄件人,以此逃脱责任。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查缉手段也在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张思平胸有成竹地说。
北京海关通过加强风险信息搜集和分析,整合提炼出毒品流向、毒品种类、藏匿方法等,从而确定查验重点。尤其是对那些重点监控的进境邮件全部截留,逐一检查。同时,完善风险、情报、缉私、邮政等部门间的联系配合机制,建起堵源截流的整体防线。
相比邮递,快件要求收发件人提供的信息较多,这就需要海关在海量的信息数据分析中发现毒品走私的线索。通过加强风险评估,分析筛选出具有走私毒品高风险的快件类型,发挥查验设备效能,对高风险货物实施全部机检查验和人工排查。
今年3月25日,机场海关快件处在对寄往缉毒高风险地区的货物进行重点排查中,成功查获一起在出口快件中夹藏易制毒化学品伪麻黄碱案件。
据承办案件的关员王隽介绍,这批货物由河南发往新西兰,运单显示为空调配件。
“这批快件的运费已远远超出了空调本身的价格,显然不太符合常理。”一番前期数据分析后,海关决定将这批快件过机检查。
果不其然,新型CT—X光扫描仪图像显示异常,随后转为重点查验,实际为立式移动旧空调1台。通过仔细搜索,海关关员还发现了两处疑点:一是在空调内部有1件与空调本身功能无关的金属容器;二是空气压缩罐内有异物。经破拆查验,发现金属容器内部夹藏有粉红色颗粒,后经鉴定为伪麻黄碱,净重5.2千克。
类似这样通过出境走私易制毒化学品,机场海关从去年12月至今年3月,连续查获了三起。
目前,通过快件渠道走私毒品的案件,多为团伙作案,从生产到加工、运输、接收等环节,呈现出流水线作业特点,其制毒、贩毒流程相当有组织性和规模性。北京海关快件部门加强与缉私部门的联系与配合,现场认定涉嫌藏毒的快件,第一时间联系缉私部门,成为缉私部门查缉毒品的重要手段。
为取得查缉走私毒品的主动权,海关快件部门还探索与快件企业密切合作,发挥快件企业的经营网络优势。“过去快件企业只是向海关提供快件的品名、价值、数量以及收发件人的基本信息,现在快件企业把快件的全程信息报给我们,使得我们对进出境快件的监管能够更有效。”机场海关快件处副处长丁巍表示。(记者 王比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