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加大文化援藏,促进了民族交融。仅在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北京就先后投入近10亿元援藏资金,建设了拉萨群众文化体育中心、德吉罗布儿童乐园、牦牛博物馆、拉萨文化大厦等十多个文化项目。
西藏文化资源丰富、深厚,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它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引起了马新明的浓厚兴趣。
在雪域高原,文成公主的故事家喻户晓,她的故事曾被改编成藏戏、话剧、电视剧、川剧等。最早流传的藏戏《文成公主》已有千年历史,这是藏族人民创造的心目中的文成公主形象。
大型史诗音乐剧《文成公主》曾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这场展示汉藏民族团结和友好往来的大型史诗音乐剧,从签订合同到正式上演,只有短短4个多月。
《文成公主》凝聚着马新明的心血。首演前夕,马新明在京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与演员和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时,精彩的演出,让现场许多观众落泪。
“演出太感人了,太震撼了!”这是许多观众看完演出后的评价。
之后,该剧实景版在拉萨筹备期间,由于时间紧,马新明从选址、建剧场到演出等事无巨细亲手抓。
为确保该剧实景版如期演出,马新明要求工作人员“当日事,当日毕”。为此,好几次工作人员都是在凌晨3点多敲门送申报文件。
在马新明眼里,“《文成公主》故事题材是历史的,但从艺术创新和历史意义而言,它又是现实的,摆脱了传统的说教方式,用生动的故事和具有感染力的表现形式,突出艺术性、观赏性。在运营模式上,让市场来检验”。
但马新明也并不讳言:“由于西藏文化市场主体发育不全,市场经验不足等原因,《文成公主》要完全靠市场化运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展示拉萨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变迁,拉萨市委决定在拉萨电视台新增藏语频道和旅游文化频道。这项重担最终又落到了马新明的肩上,他多次去北京到国家广电部门协调和沟通,反复陈述拉萨增设这两个频道的重要性,最终获得特批。
之后,在马新明的努力下,又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完成了这两个频道的人员招聘、设备采购、机房建设、节目准备等工作,保证了如期开播。
在西藏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一句简单而真诚的“扎西德勒”就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4年多的援藏,马新明全身心地融入当地。
作为北京援藏领队,马新明组织他的“援友”们学习藏语、藏歌、藏舞,有时在食堂吃饭,他也会向藏族服务员请教藏语发音。由于“老马”的身先士卒,学习藏语、藏歌、藏舞在北京援藏指挥部蔚然成风。
马新明常说:“我天生骨子里就是农民,和农牧民群众在一起,就是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心里踏实!”
马新民下基层,和农牧民群众打成一片。他吃糌粑、干牛肉,喝酥油茶、青稞酒,到农牧民家里拉家常,帮服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阿朗乡是“大骨节病”的多发地,主要原因是饮用水中矿物质超标。在马新明的多方奔走下,村里人喝上了安全的自来水。通水当天,马新明夫妇前往祝贺,当地村民闻讯自发赶来,为他们献上哈达。有位患大骨节病的老人行动不便,但依然坚持亲自来献上哈达,表达感恩之情。
著名作家郭冬随马新明下乡调研后,感慨道:“很多干部说话做事居高临下,官气十足,然而我在马书记身上感觉不到一点官气,他谦虚低调,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
对郭冬的表扬,马新明淡淡一笑:“人都是平等的,人格不是端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也有人提醒他,“当领导不能谦和,否则没有威信,下属会欺负你。”马新明听了,只是善意地微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实在端不起架子。”
马新明经常告诫他的“援友”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援藏干部的首要任务是做好民族团结。如果民族团结做不好,就不可能很好地开展工作,更不可能完成援藏工作。”
“援藏的过程,是一段播撒民族团结与友谊之旅。”马新明、孙伶伶这对博士夫妇基于这样的家国情怀,在雪域高原,尽己所能,用真诚与善意,播下了民族团结和睦的种子。(何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