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艺术的包容心态,那是落魄;丢失书法的核心价值,那是失魂
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30多年来,在引领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研究及社会艺术教育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群众书法热潮。“书法热”无疑带来群众文化的繁荣,但如今也面临“民粹文化”膨胀、传统艺术价值体系颠覆和审美评判标准缺失等问题。
当下,书坛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心态浮躁、艺术浮华、形式浮夸、评论浮浅,艺术时尚鼓噪,创作精神平庸。在“同质化”、“单一性”的功利主义消费市场环境下,文化的贫困、文化深度的缺失、传统文化命脉似连又断的危险时刻在逼近我们……进入大众文艺的书法,也面临着摆脱传统审美,沦为游戏狂欢的陷阱……
因此,当代书法界急需思想的滋润与审美的纯化,让书法回归心灵!需要书法文化社会身份的重塑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需要高扬科学理性,重铸书法艺术的现代人文精神,以艺术的审美自觉唤起全民族对文化的觉醒,完成书法艺术家、书法文化的时代担当。
艺术最基本的意义在于非功利的超越性的价值追求,这是经典的真正含义所在。我们常说,文学与艺术给人们思想以启迪、知识以积累、人格以升华。但同时文艺又是消费性的,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关注重点转移、社会精神空间扩大、消费性的通俗文化达到高潮,社会文艺生活日益多元……我们既要包容理解,更要在理解前提下的艺术批评。摒弃艺术的包容心态,那是落魄;丢失书法的核心价值,那是失魂。
当前艺术批评的某种失语与失信,也反映出中国书法文化批评标准的缺失,彰显着中国书坛构建科学审美评判体系的紧迫性。确立当代中国书法的文化立场与文化身份,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需要,也是建构书法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如何推动书法批评回归本质,坚守人文审美理想,是当代书法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批评应当是真诚、纯粹的,非一味阿谀、炒作、吹捧、包装。遵循艺术本体规律,观照时代特质,具备解剖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精神,这是对批评家的基本要求。书法批评的文化自觉、文化立场的选择与文化身份的重塑,也是文艺批评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与自我蜕变。
《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18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