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七月,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调整工资的大限已过半个月有余,各地公务员工资究竟涨了多少一时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然而,与此前媒体曝出的人均涨300元钱形成对比的是,不少地方的公务员工资调整仍像是原地踏步。一位在北京市西城区某机关工作的公务员就告诉笔者,目前其工资还未进行调整。该公务员坦言,对于调薪,虽然总理曾说好6月底是"死限",但是自己心里并没有底。
不过,据笔者了解,其实在6月底这个"死限"到来之前,各地基本都拿出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和工资调整的实施方案,只不过各地政府进度不一,拿到人社部和财政部批复的时间也不一致。因此,有的地方见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有的地方却仍在等待。但在笔者看来,什么时候涨其实并不是关键问题,因为工资调整的起始时间是去年10月1日,这之后该补的钱肯定会补齐。关键是,此番公务员工资调整是否合理,能否让公众认可,之后的公务员薪酬改革又何去何从?这些问题都有必要再厘清、再探讨。
一直以来,只要涉及到公务员涨薪,必然有公众表达不满,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务员被认定为人民公仆,其薪酬应该由纳税人依据服务质量决定。二是目前公务员薪资体系不公开、不透明,应该先有财产公开再有公务员涨薪。三是公务员涨薪,并未制度化,应先建立比较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再谈加薪。
就目前来看,此次公务员工资调整,虽然与养老金并轨等改革落实同步进行,让公众对其公平性有所肯定,但是短期内,上述三点认知难以被转变。事实上,简政放权、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等,都是需要耗尽数年精力才能进行的深水区改革,平心而论,将这些条件与公务员加薪"绑定",对普通公务员来说并不公平。
因此,笔者认为,不妨理性看待公务员涨工资的问题。毕竟,在"豆你玩"、"姜你军"流行、物价横飞的时代,任何行业不涨工资,都不够科学合理。况且,自2006年以来,公务员工资并未有任何增长,这难免会让公务员的心态发生一些变化,某些消极心理必然会对机构正常运转产生负面影响。而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公务员薪资提升会对行政管理效率产生正向作用。
更何况,此次工资调整重在调整优化工资结构,行话叫"挪",就是要将绩效工资、津贴补贴的一部分平移至基本工资当中,从左口袋到右口袋。另外一个层面是弥补公务员缴纳养老保险、职业年金的成本,行话叫"补"。一"挪"一"补",工资未见得涨多少,约为人均涨300元,由于职务、职级的差别,调整后涨幅在平均线之上的占少数,更多人在平均线之下,甚至在工资总额上,最基层岗位上的公务员工资很有可能零增长,如果按极端的情形计算,略有下降也是有可能的。
由此,可以明确,此轮涨薪只是一个开始,全面的公务员薪酬体系建设和改革还任重道远。笔者认为,未来公务员涨薪要真正做到公开、透明,必然要以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如社保改革,职务职级改革等为根本。
实际上,社会对于公务员涨工资的高度敏感,包含着对公务员制度和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巨大冀望。如公众所愿,公务员工资标准确实也应该尽快建立稳定增长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定期依规进行正常调整,而这一条要与国民收入增长调整统筹进行。既立足当下实际优化结构,又着眼长远发展构建机制,这样的公务员工资改革才可能到位,也才可能赢得社会认可。
无论如何,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释放改革红利、保障公务员体面生活的合理需求无可厚非,公众还是理性看待为好。另外,公务员涨工资,前门不仅要开,后门也要关,旁门也一定要清。也就是说,公务员的基本工资要涨,不该有的奖金、补贴必须减掉,那些若隐若现的灰色收入更要彻底清除。在未来,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更要完善制度、严格管理,从外在约束和内在自律上共同发力用力,才能让公务员这支队伍真正为民务实,担当起应尽的责任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