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OPEC产油国全线增产的同时,传统的非OPEC产油方,如俄罗斯等在低油价下加快扩张生产,构成了"传统供给阵营"。伊拉克恢复产油,伊朗核协议解除经济制裁,增产趋势可期,进一步巩固了传统产油阵营势力。
美国将页岩油作为能源自主的战略支柱,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美国的国内增产,以及即将可能获得通过的"出口解禁",将使美国成为全球主要的生产方和出口方。另一方面,美洲大陆包括加勒比圈,乃至巴西深海油生产,以及非洲新兴产油方的崛起,共同形成了跨大西洋的两个原油生产"脊梁",这与美国共同构成了"新兴产油方阵营"。
不能低估的是,"新兴产油方阵营",既没有类似OPEC的组织性限制,又缺少传统的固定市场,今后,"靠产量、拼价格、争市场"的趋势将成为其经营策略主流。
美国身在"新兴产油方阵营",若实现出口(至少减少进口),将导致美国的经常账目改善,助力美元升值。如此,全球原油价格低位的趋势恐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
国际能源机构预测,2015年4~6月超过全球需求量的供给超过量达日300万桶,约增至去年同期的2倍。美国则因页岩油增产导致2013年原油进口量比2005年减少20%以上,而减少的部分多为与页岩油油品一致的南美、非洲产原油。美国减少的部分开始转输往亚洲市场,日本因此降低了对中东原油的依存度。
此外,美国开始计划将页岩油的伴生品页岩气加工成液化天然气出口。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开始准备进口。在液化天然气领域也将出现新格局,从"集中采购"向"分散采购"转换。
油气供需关系的变化,将带来其背后的"政治格局"新变化。以传统的产油国为聚焦点的"单一型石油政治关系",将转向"复合型地缘政治格局"。传统的发达国家主导的"需求阵营"开始裂变。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需求方,如今演变为仅次于沙特的供给方,"原油政治"的地缘力量分布将呈现不均衡的结构。
力量分布决定力量结构,而力量的结构决定国际政治体系的属性和本质特征。无疑,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与原油供给上的新兴优势结合,必将形成"基于物质绝对优势"的"霸权创新"。美国植入能源优势的新霸权,对新能源(包括原子能)及其秩序、气候变化及其治理秩序,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尽管,英国石油公司(BP)预测,美国的页岩油资源量仅能满足美国2~3年的增产,进入本世纪20年代,美国的页岩油产量将呈现递减趋势,届时,亚洲、新兴国的能源需求将重新回归以中东为主的传统产油区,"植入能源芯片"的美国新霸权必将面临转换。但是,美国通用电气(GE)主导的因特网技术与电站体系的结合,正在开始衍生出美国技术、想法、标准及其服务主导的新的"能源供需体系";美国利用能源主导优势推进的气候变化及其治理制度,有可能全面掌控未来的"全球气候秩序";以及美国支柱性的技术领域,仍将主导未来的全球产业及其分工体系。这些是不容忽视的现实。
产油方的结构性、趋势性变化,给原油需求方提出了一个战略性课题,即如何在原油价格变动中改善能源使用结构,适应和应对油价低位的趋势。
毫无疑问,原油价格下降,通过降低消费国成本,有利于需求方改善经济环境。但是,高油价时期过去,并不等于可以安逸应对新的石油政治,松懈节能对策。
用好能源供需结构变化的大好时机,积极推进能源结构、环境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应对全球气候秩序的形成,是推进全球治理秩序变革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