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据媒体报道,受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利润不足等因素影响,西地兰、注射用红霉素、潘生丁等多种供应数十年的基本药物,正逐渐从市场上消失,患者只能用其他高价药替代。一项对全国12城市40余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有500多种,其中有342种短缺。
眼下来看,廉价常用药在职能部门的拯救中依然呈现出"无力回天"之势,恐怕要从根本上反思拯救路径。简单说,廉价药不受待见,道理大家都了然于心:一是因为企业无利可图,二是因为院方无利不起早。这两个问题,如果靠单纯的市场化路径来解决,必然就是眼下的样子鈥斺�斠蛭笠凳侵鹄模皆阂膊皇亲龈@ぷ鞯模荒苤竿科笠翟鹑位虻赖掠跚罄寸=饬垡┖屠舐手涞闹⒔帷�
于此语境之下,治标之计当是建立紧缺廉价常用药的流通体系,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延误治病救人。比如今年初,阿里健康联合国药在线打造公益寻药平台,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以帮助病患及家属寻找所需紧缺药品,这也是国内首个非营利性质的公共寻药平台。只是,企业能做的,职能部门似乎更该先迈一步,在廉价药拯救大战上稳步前行。至于治本之策,在药企和医院无法兜底的前提下,唯有公共财政赐予救命的廉价常用药"洪荒之力":一是该补贴药企的不能小气,二是该支持医院的就得硬气。用好财政政策,然后再去刚性考量处方里廉价药的比例,还怕患者拿不到廉价药救命吗?
把花在仿制药上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拯救廉价药上,也许注射用促皮质素等药品的命运,就不至于如此命途多舛。每一张处方、每一道用药环节,都是健康中国的分量,更关乎医改获得感的质量。一句话,救命或常用的廉价药,不能当真就这么"雨打风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