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关于食材的新闻倒成了网络热点。继美国的野生鲤鱼、德国的野生大闸蟹、丹麦的野生生蚝之外,澳洲的野生三文鱼又在网上火了。据ABC报道,西澳大利亚有一个美丽的海湾叫Parry Beach。每年秋天都能吸引大量野生三文鱼成群结队前来休憩、产卵。当地渔民随便捞捞就有3千吨,没人吃,只好拿来做成饵料。
这样的消息,在我们这大大的"吃货国"看来,简直是暴殄天物。市面上正宗的三文鱼其实不多,不少是大马哈鱼冒充的,更有所谓养殖的"淡水三文鱼",不过就是虹鳟鱼。就这样,还卖个上百元到几百元不等的价格。这里却有3千吨野生的正宗三文鱼没人吃,吃货之国的吃货们,该有多么痛心疾首。
吃货们光看到野生二字就两眼放光,却忘记了正是由于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水质清澈干净,才引得野生三文鱼前去聚集。而反观国内,为了满足吃货们无止境的口腹之欲,在"断子绝孙"网的过度捕捞下,东海野生黄鱼早已绝迹。而一些原本如过江之鲫密集的鱼类,如长江刀鱼,如今已成数千元上万一条,还有价无市,难觅芳踪。
中国历来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稠密的人口和土地的产出之间,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古代的人们大概这样的日子过习惯了,对于各种野生物种,首先要了解的,就是能不能吃。在人均资源不足的地方,这种经历很容易成为民族的共同记忆,然后成为民族特性。在我们小时候,野孩子们抓到蚱蜢、青蛙,第一件事就架起火堆烧烤来吃。这从侧面说明,中国人关于"吃"的文化背后,其实有着深重的历史背景,甚至这段历史其实并不遥远。
虽说中国的"吃文化"自有其合理性,网友们对海外这些网红物种流口水,也不过是一种调侃,毕竟时代已经翻篇,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从短缺经济进入到了过剩时代,本来应该考虑吃好吃健康,却依然还停留在口味之上,难免落了下乘。看看这几样网红物种,都是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肆意生长,与大家日常所见的品种,早已发生异变。不说口味好不好,单单就是能否满足健康和卫生这一条,恐怕就得好好推敲一二。
正是对自然的保护,才产生了这所谓的野生网红物种,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当地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以及不把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的习惯,嘴下留情才有好环境、好食材。中国人也该到了调整饮食习惯的时候了,自甘"吃货国"总不是什么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