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个人信息泄密其实算不得什么新闻。或因个人不注意信息保护被盗,或因个人电子产品被植入木马盗取,或因不法分子刻意收集贩售等原因,大家总能在媒体报道、现实生活中,亲眼见到或亲耳听到不少个人信息泄露的消息。但是,因地方政府工作疏漏导致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却并不多。
毋庸置疑,地方政府绝非刻意泄露居民个人信息,否则,也就不会对网上发布的个人现居住地址进行模糊化处理。这也间接证明了一点,无论是地方政府负责人,还是具体工作人员,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和保密常识,只不过这种意识还不够牢,才会给公众个人信息埋下了泄密的隐患。
简单分析,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三种可能,一是信息发布人员认为只要没有居住地址,别人拿着身份证信息与个人联系方式并没有多大用处;二是信息发布人员认为,平时公众办理各种证明、手续时,相关信息早就被无数次使用和公开,在网上公开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三是信息发布人员"偷懒",直接把现有的文件资料复制粘贴到官网上,而没有对"核心信息"进行筛选和删减。但是,不管出于哪种原因,都亟需有关部门给相关负责同志,尤其是具体负责信息公开审查的同志上好一堂信息安全防护课。
事实上,从中央到地方,都有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定要求,其中应该会有一条"红线",就是公众的个人隐私,未经授权,绝对不应被公开。这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也有明确规定。那么,现在缺少的,可能就是如何不打折扣地落实好这些规定,守稳、守住公众个人信息的安全"底线"。
当然,在此之前,还需要当地政府立即行动起来,对有关问题进行整改,并进一步查漏补缺,做好隐患排查,及时堵塞漏洞,严防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同时还要做好解释安抚工作,消除公众内心的焦躁和惶恐。
希望这次事件只是个例,不要再出现下一次。也希望这次事件能给其他政府工作人员敲响警钟,切记谨慎细微,切莫让信息公开泄露了公众的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