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执法不规范的,应当发现一起纠正一起,不留余地;对于依法履职的,应当坚决保护,不能含糊。
近期,国内多地相继发生依法履职的一线公安民警辅警遭遇肆意辱骂殴打、甚至造谣诽谤的事件,对其人身安全和个人声誉造成了严重伤害。这一系列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愤慨。日前公安部专门派出工作组分赴山东、河南、湖南等地,看望慰问受辱受伤民警和辅警,并表示"为民警依法履职撑腰打气"。
永远要直面社会矛盾与冲突,这是由警察这份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面对大量矛盾问题和各种违法犯罪,一线基层民警的身心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有2000多名民警因公牺牲,2万多名民警因公负伤,这无疑是和平年代为了社会公共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流血牺牲最多的一支队伍。
近年来,袭警、辱警事件之所以频繁发生,原因很多,但一些地方不敢理直气壮地为民警依法履职"撑腰打气"也是原因之一。之所以"不敢",客观上固然有一些群众漠视法律带来执法难度增加的因素,但更不能忽视主观上一些地方回避矛盾、不愿担当,在该依法果断处理时不敢"依法"、不敢"果断",反而助长了以闹谋利的歪风邪气。
徒法无以自行,对正当执法的挑衅无异于对法治权威本身的亵渎。警察的执法权来自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人民警察法等一系列法律的明确授权,合法权利的充分保护与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都有赖于这些执法权的依法有效行使。然而,一旦警察在正当执法中的权益面临风险,这种"流血又流泪"的局面,势必造成在现实中出现执法软弱、甚至不敢执法的现象,最终也必然是让破坏规则者得寸进尺,却让合法权利失去了真正的保护。
因此,保护基层一线民警的依法履职必须理直气壮。我们必须承认,现实中存在着一些执法不规范、甚至滥用执法权的现象,这应当发现一起纠正一起,不留余地;但对于依法履职的,应当坚决保护,不能含糊。执法权是法治得以施行的关键,如果纠正不力是失职的话,那么保护和支持不力也是失职。
敢于"撑腰"的同时,也必须善于"撑腰"。"撑腰"不仅仅意味着对袭警辱警人员严肃追究法律责任,更重要的是在涉警舆情发生时,要懂得如何有效回应公众关切。当公共舆论对警察存在偏见与情绪,有人以为"捂盖子"就是对民警权益的保护,结果却反而在舆论场上留下一笔说不清的糊涂账。多次舆论事件已经证明,公众舆论欢迎的是客观权威、公开透明,只要能第一时间及时调查、主动澄清,不仅不会造成负面影响,反而让民警的依法履职能得到公众更多理解和支持,也给全社会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17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