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笔礼"是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其仪式是根据一些传统的习俗构拟而来。对于这个现象,你怎么看?
"开笔"又称"破蒙",在我心目中它好比人生学习的第一课。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逐渐回升,很多学校将开笔礼发掘出来,让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亲密接触。这样的行为寄托着祝福与希冀,但如果掌控不好,就会渐渐沦为形式主义。
一方面,"开笔礼"可谓是一种传统礼仪与国学文化的弘扬。《论语路季氏第十六》中曾言:"不学礼,无以立。"旨在强调一个人不懂得基本的礼仪和规矩,就难以在家庭和社会中立身行事。开笔礼基于这种传统礼仪的回溯,通过朱砂开智、启蒙描红等流程,向学生展现尊师重道、孝敬父母等厚重的中华习俗,为学生注入安身立命、修身齐家的文化意识,将中华文化的传统基底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姿态融入学生心田,这是一种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结合。
另一方面,"开笔礼"背后潜藏危机。其一,很多地方对"开笔礼"重形式而不重内容,导致它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不能突出其文化内涵。其二,"开笔礼"应该是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第一课,然而很多学校只是把开笔礼当作一个新奇活动、宣传噱头,并没有从根本上加强国学教育,那么仅仅依靠一个简单的仪式想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否现实,值得商榷。其三,许多"开笔礼"要准备传统服装、笔墨纸砚,花费不菲,这种不能根据个人意愿决定参与与否的活动可能给部分家庭带来极大经济负担,而且给某些商家创造了致富渠道。
因此,当我们为国风兴起感到骄傲的同时,也要更加理性地对待这一现象。
一方面,"开笔礼"可以存在,但内容要大于形式。在我看来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独立的人格,追求自身内心的丰富。因此与其追求花哨的形式,不如多在开笔礼的内容上下功夫。可以开展祭礼、读经等流程让学生从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但是没必要为一次活动铺张浪费,大搞形式。
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体现在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仅仅依靠"开笔礼"来实现传统教育是不现实的,在基础教育体系中要多元化的增加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增加国学讲堂、通识课程;扶持发展国风文化活动,如画国画、学书法、背诗词等学习活动。通过更多有内涵、多元化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时刻与传统文化碰撞。
总之,"开笔礼"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回归。我们为这样的现象感到欣喜,但也希望它能走上理性科学的良性发展之路。期待更多少年树立起文化自信,助推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