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就跑道、撑起横杆、填出沙坑,一块街头比赛的场地搭建并不复杂,但一场街头比赛的推广效果却堪称上佳
作为见证了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双奥场馆",五棵松体育中心上周末又迎来了田径项目的精彩赛事。"冰菱花"外的下沉式广场内,10余名顶尖跳远选手奋力角逐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北京站的优胜,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看、鼓掌叫好。
将比赛从田径场"搬"进街头商圈,如今已是田径项目的"传统"办赛方式。本赛季的世界田联钻石联赛总决赛,跳高、铅球等部分项目比赛便在瑞士苏黎世的一处广场进行。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更是举办了8年,大学校园的操场、商业中心的空地或是地标建筑的广场,都留下过田径高手的身影,创造了市民"零距离"观赛的体验。
更接近现场观众,仿佛更能激励选手拿出好状态。周末的北京站比赛,张景强跳出8米28,达到了2023年田径世锦赛男子跳远的入围成绩标准。过往的几届比赛中,黄常洲、石雨豪等名将也都曾在街头创造好成绩,借此拿到世界大赛的入场券。
与高水准比赛的近距离接触,也能加深观众对于项目规则、观赛礼仪乃至体育精神的理解。本次北京站比赛中,选手精准的起跳技术常能赢得观众的喝彩,助跑途中也获得有节奏的掌声相伴。田径项目近年来持续推广普及,苏炳添、巩立姣等知名选手自是家喻户晓,王宇、王嘉男等专项高手也越发受到关注,这些都得益于田径赛事在国内持续地"接地气、聚人气"。
将比赛放在街头,更折射出当今体坛的发展趋势。滑板、霹雳舞、小轮车等"城市运动"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足以证明"城市化""年轻化"正成为体育赛事发展的一种潮流。让高水平赛事办进市区、走近市民,不仅能提升项目本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在潜移默化间涵养着城市的体育文化。
铺就跑道、撑起横杆、填出沙坑,一块街头比赛的场地搭建并不复杂,但一场街头比赛的推广效果却堪称上佳。发挥体育赛事的多元价值功能,"接地气"是前提条件,"聚人气"也就自然而然。让体育赛事更加贴近群众,田径街头赛的尝试已初见成效,在未来还有更大的潜力待挖。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20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