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张先生独自在家,突然"咚咚咚"有人敲门,张先生去开门,发现没有人;再过一会,"咚咚咚"有人敲门,张先生去开门,发现没有人;再过一会,"咚咚咚"有人敲门,张先生去开门,发现没有人;如此反复了4 5次,当门上再次响起"咚咚咚"的时候,张先生已经上床准备睡觉了,于是他便没有起来开门,而是自顾自的睡着了。
不过小偷通过几次敲门无人来造成了张先生的惯性思维于是达到目的,确实是下了一番"苦心"啊。
而命题人也会利用考生的惯性思维来设计命题的坑让考生跳。看似简单又熟悉的题目让学生掉以轻心,想当然地认为是当时学知识点时所碰到的常规题目,其实,命题人在稍做改动了,题目答案就变了。
【例1】副校长:我主张王老师和邱老师中至多有一人可以被推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候选人。
A.王老师和邱老师都不可以被推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候选人
B.王老师和邱老师中至少有一人可以被推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候选人
C.王老师和邱老师都可以被推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候选人
D.如果王老师可以被推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候选人,则邱老师也可以
【例2】副校长:我主张王老师和李老师中至多有一人可以被推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候选人。
A.王老师和邱老师都不可以被推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候选人
B.王老师和邱老师中至少有一人可以被推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候选人
C.王老师和邱老师都可以被推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候选人
D.如果王老师可以被推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候选人,则邱老师也可以
如上的两个题目仅有一字之差,但答案就变得不同了。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样。
副校长的意见"王老师和邱老师中至多有一人"应该翻译为"卢王或卢邱",而校长不同意,那就应该是"王且邱",所以例1的答案是C项。当考生搞清楚例1这个题目的时候,看到例2毫不犹豫地选了答案C。惯性思维害了人,实际上命题人就是悄悄地在题干中设置了一个小陷阱,题干中副校长的意见变成了"王老师和李老师中至多有一人",它翻译为"卢王或卢李"。即使有的考生注意到了这个变化,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翻译的不准确,对选项中突然冒出来的"邱老师"不知所措。其实,这个题目并不难,只需要按照正常解题步骤继续进行就行了,副校长的意思是"卢王或卢李",校长不同意即校长的意见是"王且李",那就意味着王可以被推荐,李也可以被推荐。由王被推荐,便可得"王或邱"为真,即王老师和邱老师中至少有一人可以被推荐。例2的答案则是答案B。
通过这两个题目的一个简单对比分析,是想提醒考生两点:第一,注意打破自己的惯性思维,审题要仔细;第二,灵活掌握知识点,不要被命题人给设置的小障碍吓到。尤其是注意"或"与"且"命题的一些特性。"且"命题成立,其联言肢必然都成立;而"或"命题成立,不能确定其选言肢成立,但任何一个选言肢成立可推知"或"命题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