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种种人们不禁心生疑惑,手机实名制推动已有数年之久,网络安全也逐年受到重视,为何骚扰电话这一灰色产业不仅禁而不绝,反而愈演愈烈?背后究竟牵涉哪些利益链条,究竟是治不了,还是不想治?
根治骚扰电话,无论是靠用户自力救济,还是互联网公司完善拦截黑名单这种非官方行为,显然都难以治本。追根溯源,无论是拨打骚扰电话的语音专线,还是违规码号的透传,从事骚扰电话行业的无良企业,其实都绕不开运营商这一关。
在拦截骚扰电话这件事上,运营商不应该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完全可以主动出击,构建起拦截骚扰电话的天罗地网。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超过13个国家和地区都引入了"谢绝来电注册"机制,根据相关法律的要求,营销公司不得向加入该服务的用户拨打销售电话,如若违规拨打,拨打最高将会被处以每次1.6万美元的罚款。
当然,运营商只是外因,骚扰电话长久不衰更大的内因在于其背后有着非常庞大的利益产业链。
站在商家角度,自己有很强的需求。以往电话营销主要通过销售人员点对点的拨打,效率并不高,商家要支付较高的人力成本。近几年,通过营销机器人大大提高了骚扰电话的效率,相比人力推销,营销机器人一天能呼出五千个以上的电话,而人力每人只能拨打几百个电话。
由于商家效率提高,这就会促使他们大肆应用电话营销机器人,助推市场总需求增长。从电话营销软件提供商角度来看,自身主要是为了赚钱。既然市场有需求,他们当然愿意提供电话机器人,只要有商家愿意购买就能获得利润。虽然价格不高,几百元到几千元就可以搞定,但是需求量大,这样也能获得比较丰厚的回报。
站在互联网平台方角度,通过为电话机器人提供商做推广,也能获得收益。无论是百度,还是360搜索、搜狗等搜索引擎平台,广告是它们的主要收入之一,它们也不愿意轻易放弃这块肥肉。
虽然相关部门约谈搜索引擎企业,希望它们整改,但是它们并不愿意轻易放弃电话机器人的营销广告收入,所以很难杜绝。平台方往往容易出现睁一只闭一只眼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