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姝 傅莎莎)荒废四年后,南中轴路“城中村”———位于天坛公园西北角的一片危旧房,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纲要》通报,作为“整治天坛周边环境、打造南中轴文化地标”的主要内容,该处“城中村”将结合金鱼池西危旧房改造、天坛医院等单位外迁,“打包”推进。
珠市口至天坛西门段,曾有三个“城中村”:南中轴路自然博物馆周边一期(位于天坛公园西北角附近)、二期和天桥到珠市口段“城中村”。三个“城中村”自2006年开始拆迁,次年,其中两个“城中村”拆迁即告结束,但位于天坛公园西北角的该处“城中村”,数十户居民未能达成拆迁补偿协议,拆迁即告停滞。目前,该数十户居民仍住在“村”中。
闲置四年后,此次重新被列入政府项目。《纲要》透露,为发展天坛文化旅游业,须打通两条城市景观线———箭楼至天坛祈年殿、前门至永定门,整治天坛周边整体环境。
据崇文区发改委主任韩焕岭介绍,现已初步确定了该“城中村”的解决办法,资金难题寄托于北京市的“城中村”改造资金,市政管委将向北京市提出申请。虽然为期10年的《纲要》,未明确该“城中村”的确切拆迁时间,但作为崇文区的重点项目,拆迁时限不会太远。
临街一片开阔的荒草地上,老李在放养鸡群。他身后,散落着残垣断壁,墙上涂写的“拆”字已渐模糊,瓦砾间堆放着垃圾。
马路对面,是另一番景象———天桥市场整洁的高楼,自然博物馆宽阔的广场和皇家园林天坛。在它们包围下,老李身后的破败景象更显“尴尬”。
这处“破败”是北京著名的南中轴路“城中村”,2006年成为环境整治重点工程,4年间,1000多户居民先后被动迁,至今还剩下数十户。崇文区今年的“两会”上,再度将这个“城中村”的整治提上议事日程。
一排L形的平房,坐落在“村”口一块略高的平地上,像一座孤岛。平房的窗户,被硬纸壳钉住。推开院门,只有一条窄窄的过道,两侧有约5间房屋。房子是公房,50多岁尚女士和妹妹自幼就生活在此。
尚女士的屋子有10余平米,被隔成两间,住着两代人。床、衣柜和写字台,几件基本的家什便让屋子里没了余地,天花板由塑料板拼接而成。屋角,一台笨重的暖风机正轰轰作响,由于“城中村”没有供暖系统,姐妹俩在家也必须穿着厚厚的棉衣,“一刮风,就成了个五风楼子”。
“拆迁?那是4年前的事,早没动静了。”尚女士说,2006年前后,这个地区贴出了拆迁公告,因为不能接受动迁条件,她家没走。后来,再没有人跟她们协商过拆迁的事。尚女士不肯透露拆迁方给的条件,只表示“给的钱只够安置两家人,可我们有5家人。”现在,她们还在等待。
老李也没走,因为“没处去”。尚家北侧,老李夫妇和儿子挤在20多平米的平房内,两张床呈直角放置,没遮没拦。看着街坊们先后搬走,老李也想有个新家,但北京飙涨的房价让他很快放弃了索要拆迁款的想法。
老李介绍,这片区域的拆迁将采取货币补偿,每平米基准价为6800元,“这是底价,能再多谈点。”但在可谈判的范围内,都难买一套城区的房,“首付都不够”。所以,老李希望被回迁安置,像两广路沿线的部分拆迁户一样,哪怕远一点,不给补偿款也行。但这两年,这个“城中村”的拆迁像是被忘记了,老李的谈判方案还没用上。
拆迁停滞,但数年前设置的拆迁办公室还在。在“城中村”的东南角,一扇铁皮大门的院落里,挂有拆迁分指挥部的牌子。但七八间办公室都紧锁大门,里面堆满了杂物,落满了灰尘。
院墙上贴了一张拆迁宣传材料,落款日期是2006年10月。院内只有一个临时值班人员,她表示能接受采访的领导都外出开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