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哪些评价标准?体重指数、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仰卧起坐、800米和1000米跑鈥︹�Ω荨豆已逯式】当曜肌罚鲜鲋副旰拖钅慷际歉咝Q奶逵�"必答题"。
近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不佳,已成为"老大难",也是刻不容缓地需要解决的问题。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向好,但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2017年《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同样显示出,我国大学生体质依然呈下降趋势,肥胖率持续上升,每5年提高2%到3%。
"政策的着眼点不仅是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大学教育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参加体育活动有很多社会化的功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认为,体育活动能磨炼意志品质、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学生个人、家庭和社会来说都很重要。
事实上,体测成绩与毕业证"联动"并非新鲜事。2014年,现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颁布时就已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将按结业或肄业处理。近年来,不少高校也开始探索和明确将体测达标作为学生毕业的门槛。
既然早有规定,为何并未引起高校和学生应有的重视?不少高校体育工作者和学生表示,虽然这几年开始组织学生进行体测,但即便划定了标准,也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一些高校的体测"水分"很大,形同虚设。
这几年,多地曾出现高校学生在体测中晕倒甚至猝死事件,这也给学校的体测工作带来不小的考验。有的害怕承担责任,令学生和家长有意见;也有的为了达到合格率要求,放松考核标准,其结果都是降低了体测强制性和相关指标的权威。
有专家称,体测开展难的原因,其根本在于中国在基础教育阶段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在从基础教育阶段便开始积累的"恶性循环"中,运动意识差、体质下降明显、锻炼时间不足等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依然广泛存在,"健康第一"的意识在学生和社会中都有待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