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是政府取信于民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生命,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对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造成了一定冲击,导致社会在转型期间出现了制假售假、商业欺诈、逃债骗贷、学术不端等背离诚信、不讲信用的现象,诚信缺失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经济提速的难点问题之一,引起了人们的困惑和焦虑。与此同时,加大对失信者的惩戒力度,提升个人信用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含金量",构建维护经济生活、社会活动正常秩序的社会信用体系,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1.道德规范弱化,价值理念错位,个体诚信意识薄弱。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深刻转型期,体制机制的转换转轨、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度调整,给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造成了深刻影响。个体的道德观念遭遇利益关系调整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双重冲击,"诚信"等传统价值观念出现缺失和缺位等现象,使社会诚信遭到极大破坏,同时也使个体对诚信的自觉坚守产生动摇和怀疑,导致社会呈现出某种程度的个体诚信不彰现象
2.诚信制度不健全、完善,运行、管理宽松,制度刚性不足。就当前而言,诚信社会建构遇到的主要挑战就是同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的诚信制度建设出现了相对滞后的现象。当前我国有关个人和企业诚信的征信制度还不健全和完善,诚信制度本身还存在着许多漏洞。即使有了相应的制度安排,由于制度的运行和管理失之于松、失之于宽,使失信行为没能得到应有的惩处和约束,也导致社会上出现了守信者吃亏、失信者得益的现象,客观上纵容和助长了失信行为和失信风气。
3.政府公信力不足。"信"乃立国之本。以诚信的主体来区分,社会诚信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诚信等三大类。其中,政府既是诚信制度的制定者,同时又是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的管理者、监督者和裁判者,其诚信意识及其诚信行为对于社会诚信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存在政府公信力不足的问题。
1.中国皇权至上的传统封建文化的消极影响。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使得我国自古以来就缺少讲真话的环境与氛围。在封建皇帝和臣子之间,在统治者与统治者之间,皇权即真理,后者只能对前者唯唯诺诺,说真话会因言获罪,甚至会株连九族。在这种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敢于说真话的人寥寥无几。不敢说真话,不能立诚为本,其结果信用也必然失守。
2.缺少诚实守信、敢说真话的体制保障。如果政治体制改革无法进行,在目前中国国情条件下,要真正讲实事求是,就只能靠各届领导人反复开展临时性政治"折腾"才能实施,因为中国迄今所有社会政治实践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百姓看官员,官员看领导,领导看中央。所以实事求是讲真话这个实践问题只能靠中央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3.官员腐败行为频发,政府公信力缺失,给社会诚信建设带来恶劣影响。从各类媒体暴露出来的情况来看,各级官员的贪污腐败的数额从百万至亿元的不断刷新,三公消费不断增长,致使民运沸腾。纪委、监察、反贪等监督部门应有尽有,人员、经费也有稳定保障,为什么贪官还是层出不穷?上面管不到,同级不敢管,下面管不了,监督体制的孱弱是根本原因。台上讲廉洁,台下收受贿赂,人民公仆在捞钱道路上前仆后继,老百姓能不怨声载道吗?这将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极大的破坏。
4.缺少以信用信息为核心的健全的社会诚信体系。现代社会人员流动性大,人们交易交往的范围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熟人"圈子,而我国尚未建立起覆盖全国的企业和个人诚信档案系统和信用服务行业,给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乘之机,对于个人道德和行为缺少应有的规范和必要的惩罚措施(包括对不良行为的记录),放任了一些人的不择手段。
5.人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理想信念缺失。在社会转型中,人们同时面临着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双重价值标准的冲突,旧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受到怀疑与否定,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生活某种程度上处于道德放纵或道德真空状态,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道德监督、道德教育的无力。人们对欺诈贪污等不诚实行为的司空见惯甚至麻木不仁,使信用关系失去道德与社会约束,造成诚信缺失。 由于理想信念的虚化,在人们的头脑中,实用主义取代了理想主义,工具价值取代了人文价值,致使各种不诚信行为更加肆无忌惮。
6.法律法规不完善,法制约束机制不健全,惩处力度不足,失信成本过低。因为法律约束机制的不健全,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方面,法律对失信者的惩罚不得力,使得他们的"失信成本"过低,付出的代价太小,甚至为零,这无疑助长了他们的失信行为;另一方面,对失信者的惩罚不得力,就是对守信者的法律救济不够强,这就会造成不少"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守信者走向失信。官商勾结、贪赃枉法之所以大量涌现原因就是基于此。
2.企业因诚信发展:能使企业塑造形象和赢得信誉的,在竞争中克敌制胜。
3.市场因诚信稳健:能克服"市场"消极方面和负面影响,引导市场经济正确发展。
4.政府因诚信威重:能使政府赢得人民支持和拥护、自立自强于世界。
5.社会因诚信和谐:能促进人们合作、社会团结,形成普遍认同。
1.加强宣传教育,着力营造讲究诚信的浓厚氛围,大力培育个体的诚信自觉意识。
2.完善法律法规和管理、运行、奖惩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引入失信黑名单制度。
3.明确主体责任,加大监管、打击力度,增大违规、违法的社会成本,强化制度的权威性。
4.政府部门等责任主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