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医事件背后暴露的是深层次的医疗卫生体制问题,而医生和患者则承受了由此诱发的经济社会负担。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医院在自负盈亏的生存压力下过度市场化(原因1),并使医疗服务和收费都扭曲了。在以药养医的情况下,医生不得不背弃医德而开具大处方。这使患者面临过度医疗的风险,并承受高昂的诊疗负担,对医疗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高。
即便是以药养医被明令禁止,医院仍然需要想方设法在患者身上做文章,否则难以维持运转并留住医护人员。由此可见,政府投入不足,医院过度市场化,使身处其中的医生个体"背锅",面临被患者伤害的风险。与此同时,老百姓承受了过度医疗和负担过重的压力(原因2)。这使医院与患者之间形成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和双输格局,而医生个体则沦为体制问题的替罪羊。
中国的医疗卫生资源本就捉襟见肘,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原因3)使医疗资源的金字塔结构进一步固化。大量患者不相信基层卫生机构而纷纷涌入大医院,这使大医院的医生诊疗负担严重超载,有时候不得不"萝卜多了不洗泥"。一方面是患者对大医院的过高期望,另一方面是医生的负担不堪其重,进一步加剧了医患关系的恶化。
医疗卫生体制导致的医患关系紧张,不应由无辜的医生个体来承受。否则,愿意从事医疗工作的人才将进一步减少,而医疗资源锐减将使医患关系更加紧张。比如,原本备受青睐的医疗行业却面临医护人员供给不足的问题,连从事医疗工作的家长往往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重蹈覆辙"。这会导致严重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使医护人员队伍的质量和素质降低,并诱使他们采取更加具有自我保护性质的诊疗措施。(危害)比如,为了减少诊疗风险和潜在医患矛盾,增加各种检查和化验项目,或者采取转诊或会诊等方式分散风险,并使患者承受更大的无妄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