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是一种传统的通讯方式,曾经是信息传递和情感沟通的重要途径,也是家学传承、道德弘扬、人格塑造的载体之一,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可随着手机、电脑等科技手段和微博、微信等交流方式日渐兴起,写信这一古老而充满仪式感的交流方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与书信文化的没落相呼应,了解书信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少。据有关调查显示,如今只有极少数的90后、00后亲笔写过书信,而大部分曾经在书信中流露出真情实感的80后,到今天也已经忘记了书信的正确书写格式。
退休教师陈阿姨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她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写信与家人交流,有的甚至不知道信封是做什么用的。为了让学生了解传统的书信文化,陈老师曾组织学生开展了联谊写信活动。一些同学质疑,现在打电话、发短信、上QQ那么方便,为什么还要通过书信来交流?甚至有学生计算起了成本:写一封信、买一张邮票要花去1.2元钱;时间上,信件寄出后等待对方回复需要五六天,根本不合算。
与年轻人相比,传统的家书仍然受老一辈人的欢迎。对他们而言,家书具有特殊的意义。有人说,老年人之所以喜欢家书是因为在当年物质缺乏的情况下,通信主要靠写信,家书可以有效地沟通和联系感情。也有人说,家书相对于电子通信而言更有真实感,更有温情,所以老年人更喜欢写信的通信方式。很多老年人说,虽然现在很少写信了,但是书信所独有的思念和温暖却令人越来越怀念。
C社区打算在社区内收集有意义的家书,并开展一次家书展览活动。社区委员会发起号召后,很多年轻人都不太感兴趣,也不配合;老年人虽然感兴趣,但活动当天也没多少人来参加。有居民说,社区举办家书展览活动虽然主题新颖,但实施起来太难。钱大爷是C社区的一户居民。儿子小钱是建筑工程的包工头,经常在外出差,但是小钱会经常用微信、电话与父亲联系,并且会每月回家看望一次父亲。钱大爷觉得儿子对自己的关怀还不够,他甚至觉得儿子可以不用每月都回来,只希望儿子能给自己多写信交流。可儿子却不赞同,觉得写信浪费时间和精力,父子俩因此多次闹矛盾。
为了提升社区居民参加家书展览活动的积极性,社区工作人员给居民讲述了家书展览的初衷,希望家人之间能够通过家信互通情感,传承家风家训,促进家庭和谐。群众了解基本情况后主动参与到活动中。社区工作人员还将家信展览活动的照片进行了综合设计,并发到了朋友圈,引发了广大网友的追捧和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