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狙击战在中国已经进入了后半程,面对抗击疫情中一件件一桩桩的事例,我们需要反思,这一次已经带给我们的除了灾难,还有什么?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人民战争,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全国各地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独特优势,广泛发动群众,筑牢阻击疫情的"铜墙铁壁"。人民群众健康意识高涨,纷纷拿起自我防护的武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扎堆,这成为人们防疫的"四大法宝",公筷公勺也成为"健康新食尚、餐饮风向标"。
当前,全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效,民众"宅"在家里,"闷死"病毒,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就是对防疫的重要贡献。那么,怎样让防疫的经验成为健康生活启示录?这需要我们集体反思、深刻警醒。
爱国卫生运动,不是简单的清扫卫生,更多应该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爱国卫生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向落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宣战,具有移风易俗的意义。我们要弘扬爱国卫生运动的优良传统,从持续加强社会健康治理的视角入手,让防疫经验成为爱国卫生运动的新抓手,把防疫法宝转化为亿万百姓健康生活的行为习惯和人生自觉。
对此,笔者认为可以有五个切入点。第一,要制定群众卫生健康公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轰轰烈烈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对预防疾病传播和群众文明健康行为养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一些民众在卫生文明建设方面出现了松懈,存在诸如"在公共场合抽烟、随地吐痰、不清理狗屎"等陋习。那么,如何培养文明健康的行为方式呢?上海市爱卫会、市健康促进委员会着眼于市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持续提升,编制《上海市民卫生健康公约》并充分听取社会意见,市健康促进中心也推出了"上海市民卫生健康公约25问",把在疫情期间形成的做法固化为上海市民健康生活的好习惯,转变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会健康治理的常态长效举措。公约征求意见稿推出后20小时内,"上海发布"、市卫健委官微"健康上海12320"的总阅读量近50万次,市民纷纷点赞"支持""我们赞同"。由此可见,只要找准发力点,爱国卫生运动在新形势下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要加强健康通识教育。生命教育是每一个人都要认真上的一堂课,要把爱国卫生、生命健康作为健康通识教育,提升全民族的文明健康素养。全民健康首先要从娃娃抓起,要把生命健康教育纳入幼儿园、中小学教育内容,在人生的成长阶段就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会让人一辈子受益。
第三,要推出健康预警提示栏目。许多群众都有每天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实际上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也有其季节特点和规律,我们要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上,推出公共卫生预警和爱国卫生健康提示的专门节目,定期分析国内外疫情的走势,发出健康提醒。
第四,要纳入法治进程。依法防控是此次上海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我们要让法治成为公序良俗和卫生健康生活习惯的推进器。近期,各地可在相关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修订时,增加预防传染病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内容。也可借鉴日本、新加坡等民众健康素养和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经验,建立完善相关的卫生健康行为法规。
第五,要依托大数据加强信息化管理。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健康云""随申办"充分发挥一体化大数据平台优势,加强长三角数据信息共享,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数字化支撑。应探索建立以大数据应用为支撑的流动人口健康管理服务,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提高流动人口健康服务保障水平。
历史上的每一次瘟疫,都会促使人类提升文明健康素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提醒我们,保障14亿人的健康,不仅要靠医疗卫生的"小处方",更要靠广泛发动群众、提高社会治理的"大处方",动员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创新思路,增强意识,深入持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材料来源:http://www.xinhuanet.com/2020-04/12/c_11258437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