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根据国家和有关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结合黄河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黄河特色的规章制度,使治黄安全生产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强了依法管理,依法监察,使一些违章现象得到有力的纠正。
(二)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以单位,企业行政一把手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主管安全的领导为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的制度,实行目标管理,层层分解,直至科室、班组,并签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从而达到了全员目标责任制,保证了安全总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事故的调查处理和隐患的监控治理。对各类等级事故的调查处理逐步规范化、严肃化,在处理事故时,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没查清不放过,肇事者和群众没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做到事故及时上报、按时调查处理,当年发生的事故当年结案。每年都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对事故隐患进行摸底,掌握事故隐患的分布及重点,对新建、改造的工程项目和安全卫生设施实行“三同时”,即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采取一定的有力措施,使一些大的隐患得到监控和治理,以确保安全生产。
(四)推动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对安全生产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素质和社会安全生产意识。首先可以利用会议宣传。每年召开一次全局性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在其他会议上也要讲安全生产。领导和安全人员做到走一路教一线,住一地教一片,警钟常鸣,各环节都经常提醒,时刻坚持教育,真正从思想上提高安全意识。其次也可通过报纸、杂志及开展各种安全知识竞赛活动进行宣传。也可利用标语、板报、安全标志牌、简报、文件、通知、挂图、安全生产车等宣传。比如说: 施工现场设置醒目的标牌和标语,安全知识板栏,做到生产之前有声势,生产之中有宣传,现场有标牌,驻地有板栏使安全教育随人走而行,随家搬而走,使施工人员时刻都能得到警示,从而提高安全意识,确保安全生产。再者,开展业务技术和安全技术培训。对特殊工种人员实行专门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经考核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操作。通过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提高了整个治黄队伍业务素质,增强职工的自我保护能力,从而使“三违”现象得到进一步的制止。
(五)正确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确保安全生产。
其一、要积极预防,防患于未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事故的形成过程,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也是如此。因此,只有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把防事故的重点和难点,始终放在消除事故因素上,就像预防疾病一样,积极适时地“打预防针”,及早预见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研定处置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才能有效控制事故因素的滋生和漫延。对于事故苗头,要刨根寻底,查清症结,彻底解决,从根本上消除隐患。而且还要善于举一反三,引为它鉴,实事求是的从主客观上全面吸取经验教训,从一人一车,一时一事的细微未节上严格落实各项预防措施,严把安全关。
其二、要以系统论的观点,全方位地开展预防工作。安全生产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就安全抓安全,或顾头失彼,都是搞不好的。因此,要把安全与其它工作辨证地统一起来,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渗透到一切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人一日二十四小时的分分秒秒。具体实施上,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扎扎实实做好安全生产的各项基本建设。如结合政治工作进行思想教育;结合贯彻《安全生产条例》进行组织纪律、规章制度的教育和安全设备、设施、装置的基本建设,努力从根本上消除不安全因素,打好预防事故的基础,克服治标不治本,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消极堵漏洞的被动局面。
其三、要克服“热一阵、凉一阵;紧一阵、松一阵”的现象。预防事故贵在防微杜渐,持之以恒。领导要切实作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不能讲起来重要,抓起来次,忙起来不要。人人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不能认为“一票否决”是领导的事,与己无关,熟视目睹,漠然置之。人人都像对待疾病一样,防重于治,以防为主,“事闲勿荒,事繁勿慌”,预测于前,妥善处理于后,张驰适度,持之一恒,紧张而有序的把教育、组织、制度、措施全面落实,就会避免或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以促进安全生产。
(六)动态管理保障安全生产。动态管理就是对安全跟踪、预测和控制,使安全生产在每日每时,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和角落都得到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动态管理就是要发现鉴别,判断可能导致发生灾害、事故的各种因素,积极地采取对策和消除、控制灾害、事故的发生,对可能产生或可能发展成事故的因素,给予科学的验证和预测,找出最佳的对策,消除或控制事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达到生产处于安全状态。
安全工作,必须年年抓、天天抓、时时抓,不能有一点松懈。要搞好安全工作,不是一个人的事,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为适应新形势、新特点,就要探索出新的安全管理办法,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搞好安全生产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认真对待安全生产工作,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实现,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