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大事而不乱",出自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苏轼应制科考试的试卷《策略四》,苏轼时年24岁;"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出自苏轼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为皇帝代拟的圣旨《陈侗知陕州制》。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大事来临的时候,不惊慌失措,镇定沉着;在利害冲突的紧要关头,不患得患失,保持常态。
在《策略四》中,苏轼认为为政者应以诚为本,要有古代圣贤宽广的胸襟,能临大事而不乱,有所决断才能有助于民。后来,他又提出了"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的观点,主张在紧要关头,要保持原有的常态。
苏轼的这一观点秉承了其父苏洵的思想。苏洵在《权书路心术》中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就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另一种表达。
习总书记在著作《摆脱贫困路从政杂谈》中引用了这句话。
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要镇定沉着,不必患得患失"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