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越是在这种良好形势之下,越需要冷静。"清零"固然重要,但是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数字上的"清零",而是要激发贫困民众的内生动力,改变"等靠要"思想,实现自力更生,形成有效的扶贫造血机制。
都知道,只有"高质量清零",才能真正啃下最后的"硬骨头",最大限度避免出现返贫情况,巩固来之不易的扶贫成果。因而,国务院扶贫办此时发文,要求防止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无疑给各地扶贫工作及时打了一剂"清醒针"。
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在扶贫工作领域,堪称顽疾,类似"数据造假"、"急于清零"等做法,在各地不时出现。比如之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就通报了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委原书记刘乡,在国家贫困县脱贫摘帽验收检查中弄虚作假等问题;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当地官员,在脱贫攻坚易地搬迁工作中,推动项目建设不力,搬迁不足三成却要求职能部门按住房主体建设完成率100%上报鈥︹��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为了完成脱贫指标急于"清零",数据造假现象并非个例。尤其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这种数字脱贫、"注水"达标的风气,很可能有抬头之势,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而要严厉遏制这样的不良风气,固然需要强化监督问责,对一些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典型个案,发现一起,就要查处到底,决不姑息。用高昂的违规成本,倒逼地方政府和官员不耍花枪,求真务实。但与事后问责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未雨绸缪,在制度上做好防范,从根本上杜绝扶贫工作中"急于清零"等现象发生。
脱贫攻坚不是"数字清零"的游戏,而是扎扎实实、不打折扣地摘掉贫困帽子。要防止冲刺"抢跑"急于"清零"等问题,必须要克服形式主义,拿出实干精神,才能惠民生而利长远,让扶贫的"成色"更加真实可靠。
扶贫犹如爬山过坎,路越到最后越艰难,但不管任务有多么艰巨,不管还有多少硬骨头要啃,扶贫都必须脚踏实地、实干善为,容不得弄虚作假,实打实地帮助民众摆脱贫困。也只有如此,才能让扶贫攻坚工作获得民众发自内心的认可,最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